是不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才有這麼一出?

老實說,智瑤還真有事,非常刻意帶著范蠡走到一旁,周邊沒有其餘人。

“範子身負重任,瑤不敢多加耽誤。”智瑤先講了這麼一句。

范蠡的確是蠻急的,一分一秒都不想浪費,怕的就是一切圖謀因為勾踐腦子發昏,不止一切付之流水,還搞得發生更嚴重的後果。

智瑤看到范蠡急了,收起了臉上的笑容,肅然說道:“大業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日若有功成之日,範子如無處可往,可來智也。”

啊?

什麼意思!

到底什麼意思啊?

這一下,范蠡聽得滿腦子冒問號。

范蠡自己都不確認一切圖謀有沒有可能成功,乃至於覺得成功的可能性極低,爭取的就是那個一線的可能而已。

不過,一件事情倒是得到了證實,也就是智瑤很清楚范蠡想做什麼,又是在做什麼,甚至還清楚范蠡到底是個什麼成份。

范蠡暫時不明白的是智瑤為什麼要表現出來,大部分精力因為其它事情,好難集中精力去思考智瑤究竟要做什麼。

輪到雙方作別,越國的隊伍進入衛國的地界,范蠡得知晉軍在“陶丘”駐紮,又有另外一支晉軍在“蒲”,同時宋國已經開始舉國動員,過去快二十天才對智瑤相送又講那些話有點恍然大悟。

那是吳國介入了晉國與宋國的紛爭,同時吳國展現出了另一面的瘋狂,結合范蠡扮演的角色和勾踐的為人,智瑤進行了某種層次的預言。

吳國是崛起了沒有錯誤,並且因為先後吞併徐國和鍾吾國,又從楚國那裡搶了鍾離國全境和夷虎的部分疆域,實力是壯大了許多。

可是呢?吳國崛起速度非常迅猛,問題是過去的時間太短,他們到目前還是使用高壓政策在對待遭到吞併的列國遺民,看上去不像是消化了勝利果實該有的模樣。

真的,吳國崛起的速度太快,還是那種到了亡國邊沿又突然闊起來的狀況,要說底蘊那真的是太過缺乏。

潛力?看看吳國所處的位置,再研究一下當地的歷史,結合農業、技術業等一些產業來進行判斷,會發現當下的吳地幾乎沒什麼潛力可言。

沒開玩笑,僅以城邑的數量就能得出相關結論。

在春秋時期,城邑的多寡就是軟實力的一種體現,代表著開發了多少可用有產出的地盤。

吳國本身的城邑數量一直很少,黎庶大多居住在“邦”裡面,並且這些“邦”有相當數量是在山林之中。

山林啊?靠山吃山的現象挺真實,受限於地形的困擾很難開展什麼農耕。

其實,沒有崛起之前的吳國也就那樣,崛起之後的吳國則是手握著長江下游的平原。

比較可惜,或者說令人看不懂的是吳國君臣沒有想要去開發那片平原,固然因為那片平原到處樹林的關係,可是真的有心開發,不至於沒有絲毫行動的啊。

范蠡要出衛國地界時期,訝異地發現衛人沸騰了起來,一打聽才得知晉國將原屬於曹國的部分城邑劃給了衛國。

與此同時,魯國也獲得了本屬於曹國的兩座城邑。

那麼就是說,宋國最後還是慫了,沒有出兵正面與晉國為首的聯軍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