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什麼都落在別人的注視之下,有些謀劃還沒有執行就被破壞,換誰不發憷呢?

范蠡看到施夷光和鄭旦還能表面上保持鎮定,算是有大佬級別的演技啦。

其實,不是智瑤故意擺出這個場面。

只要智瑤在家中的話,身邊難免會跟隨時刻伺候的人,有比施夷光和鄭旦更合適的人選嗎?有的,只是施夷光和鄭旦會看顧自己的領域,才不樂意誰來插手。

另外,智瑤並不知道範蠡事先親自去盤過場子,哪裡知道範蠡早早見過施夷光和鄭旦,僅僅是這麼一個事情讓范蠡會有那麼多的聯想。

當然,范蠡一瞬間產生那麼多想法,打從事實上沒有錯誤。

智瑤很早就在關注越國,並且派過去的人手不少,有些人甚至還參與進入楚國和越國的走私之中。

如果不是春秋時代的特殊環境,也就是想在某國混得開首先要是個貴族,無論是來自哪國的貴族,有根腳才能在所有國家混得開,說不定智氏過去的那些人已經混上中層或是中上層了。

因為時代的特殊,智氏想在列國安插人手,註定是要賠進去一個大夫的名額,並且還需要有一個造勢的過程,使得其人名聲遠揚,要不然註定是無法成為他國貴族的。

智瑤想要搞間諜的話,耗費的成本先不提,需要的時間週期會很長,並且到底能不能成,存在很大的存疑性。

所以了,真的要搞那種操作,智瑤物色某國的貴族,採取收買以及控制手段,遠比自己從零開始培養的成功性會更大。

“見過宗子。”范蠡當做不認識施夷光和鄭旦,主動行禮並問候。

智瑤當然是回禮再代替晉君午致以對越君勾踐的隔空問候。

現在稱王的人有三位。

周天子是多數諸侯承認並效忠的王爵之一,哪怕只是名義上效忠,還是有名正言順的名份。

第二位是百年前問鼎輕重再自號為王的楚國之君,他們也得到一部分諸侯的承認,一度因為爭霸失敗對外去掉王爵,後面又進行恢復。

第三個稱王的是吳國,以前壓根就沒有諸侯承認吳國的王爵地位,哪怕現在吳國各種牛逼,還是沒有諸侯明確認可。

正式的外交會面,一般就是某國臣子代替本國國君向對方的國家致以問候。這種問候不會傳到國君的耳朵裡,純粹就是禮節而已。

雙方落座。

以范蠡的社交技能,自然不會在各自坐下後有什麼冷場。

當然,范蠡傻了才主動提起智氏可能對越國事務的監控或干涉,更不會去問智氏為什麼要關注越國。

晉國在中原,有點衰弱卻依舊不可小覷。

越國地處東南一隅,尤其是幾年越國差點遭到吳國的吞併。

打從事實上,當前的越國啥都不是,倒是晉國有重新稱霸的趨勢,國家實力不對等,導致范蠡所處的地位就顯得相對弱勢了。

智瑤很清楚范蠡名義上代表越君勾踐,乾的事業卻是代替楚國展現意志。

本著看破不說破的節操,反正智瑤不會主動提到楚國。

范蠡和智瑤聊著聊著,話題進入到吳國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