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一報還一報(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師’之兵,這……”季孫肥直接有點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堂堂晉國卿位家族的智氏,決定干涉齊國的內亂,結果就只是出動一個“師”的兵力,哪怕晉國一個“師”的兵力堪比其他諸侯的三個“師”,是不是顯得寒磣了一些?
智瑤笑呵呵地說道:“我之一‘師’,非你所知之一‘師’也。”
季孫肥很無語,心想:“我當然知道晉軍的一個‘師’有多少兵力,還用你強調?”
智氏要出動的一個“師”,裡面有三千新軍,以質量論的話,大概能抵得上晉國老舊的兩個“師”以上,跟其他諸侯國一對比可能就是七千五百兵力能拿來當五萬的部隊用。
難道是智氏的新軍威名還沒有傳到魯國嗎?怎麼季孫肥就沒有半點的領悟。
其實很多人都是那麼一回事,不懂軍隊也分強弱,僅是會從數量上去判斷。
好些人以為晉國之所以能夠稱霸,依靠的是國家底蘊比其他國家更足,軍隊的編制比其他國家大。這麼理解肯定沒有錯誤,但是他們偏執地忽略了晉人確實很能打的這一個事實。
晉國的強大不止是物資和人數,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精神氣上面。
任何的國家都是那樣,有了相應的基本盤,再加上精神層次對他國形成碾壓,發揮起來肯定是更有力量一些的。
智瑤看季孫肥完全傻掉,為了不讓魯國完全失去信心,補充道:“另有三‘師’駐於‘棘蒲’。”
其實選擇一個在大河邊上叫“平胡”的地方更合適,關鍵“平胡”是趙氏的地盤,不是打國戰為前提,智氏沒有理由在“平胡”進行駐軍。
現在,晉國的格局基本已經定了下來,還存在中小貴族,可是基本成了卿位家族的附庸,某個區域也就成了卿位家族的勢力範圍。
智氏的封地大抵上分為三塊,最大的一塊在晉國的中東部,最西邊直接與秦國接壤,隨後便是作為老巢的“智”地一小片在中西部。
趙氏的封地分為五塊,絕大多數封地在晉國的北部,次之在晉國的東南部,一塊在晉國公族“自留地”邊上,最後一塊則是跟鄭國接壤。
魏氏和韓氏的封地最為零散。這個是他們總盯著質量去索取,不在乎封地到底能不能連成片。
因為互相之間缺乏信任感的關係,有大軍過境都要提前知會,某些家族的某些地方壓根就不讓其他家族的武裝途經。
趙氏要對中山國動手?智氏有封地就在中山國附近,免不了需要安排部隊防著點,智瑤說的三個“師”就有其中一個“師”會駐紮在中山國邊上。
然後,韓氏要對白翟動手,智氏一樣需要在最西邊與秦國接壤的封地集結部隊。
季孫肥一聽智氏還會再徵召三個“師”,內心裡穩了一些,並且極度羨慕智氏能夠一出動就是四個“師”的兵力。
魯國三桓?一家出動個一萬左右的兵力還行,再多砸鍋賣鐵都沒有用,根由是基本盤小,兵源著實有限。
冬季過去,新一年的春季到來。
冰雪融化之後,智氏這邊出動使者前往齊國,正告齊國上下智氏將要發兵齊國的訊息。
一時間,齊國全面震動,然後有點懵逼。
前一些時候,坊間關於田乞人品可是進行過很熱烈的討論,逼得田乞回到封地宅起來。
現在是個什麼情況?田氏已經封門,然後智氏以為齊國還是晉國的小弟,能分分鐘發兵到齊國幹撥亂反正的事業?
最重要的是魯國那邊的異動已經引起齊國上下極大的關注力度,魯國乘人之危,再有智氏幹“世界警察”的事業,齊國危險了啊!
幾位鬥得很厲害的齊國公子不得不緩一緩。他們派人一再反覆進行溝通之後,一致同意派中行寅前往智氏斡旋。
另一方面,齊國有人建議拿田氏頂缸,也有人建議必須死保田氏,總之田乞又成了風雲人物。
大家重新聚焦到田乞身上,一些之前沒有被挖掘出來的事項又再次暴雷。
同時,關於田乞反覆揣唆公子爭位的事情再一次被放在了陽光之下。
所以,不管這一次智氏最終是不是會出兵干涉齊國的內亂,田氏……至少是田乞的名聲是真的臭了。
在其他列國,尤其是晉國,智氏干涉齊國內亂,一般是被視為一種風水輪流轉。
齊國早先雖然是在範氏和中行氏的邀請下干涉了晉國的內政,干涉卻是一種事實。
現在輪到智氏要干涉齊國的內政,不是風水輪流轉又不是什麼?並且這一次趙氏還欠了智氏的人情,理由當然是齊國干涉的是趙氏,智氏這一波干涉齊國內政算是一報還一報,也是在幫趙氏出氣。
在春播的時分,智瑤帶著一個“師”正式出征。
走前,姑布子卿代表趙鞅來了一趟,專門對智瑤出征齊國進行感謝,還問智瑤需不需要趙氏進行什麼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