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討厭的熊孩子(第1/2頁)
章節報錯
智瑤聽到訊息的第一瞬間,產生的想法不是自感到豪,而是在想:“楚國君臣這是在搞趙鞅的心態啊!”
晉國當前的“元戎”是趙鞅,然後楚國表示趙氏啥都不是,他們忌憚的是兩次率軍擊敗諸侯聯軍的智瑤,等於輕視了趙氏能量,比較尊重智氏的實力。
兩次率軍擊敗聯軍的智瑤自豪嗎?那是肯定的事情。
只是吧?諸侯之間也分強弱,比如現階段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爭霸,只有晉國表示服了,才算是接過霸主的棒。
齊國曾經稱霸,不是那是齊桓公時期的事情,後面接過“棒”的是晉國,中間楚國打贏“邲之戰”後一度稱霸,只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失去霸權,變成了晉國和楚國爭霸的局面。
鄭國也稱過霸?他們的稱霸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可。而所謂的鄭國稱霸跟齊國和晉國都不一樣,僅是得到周天子的允許,能夠調解諸侯的紛爭,並不是在國家綜合實力上達到霸主的程度。
說白了吧!春秋時期的稱霸,並不是唯我獨尊或具備橫掃天下的實力。起初的情況是,某位諸侯能夠替周天子行使部分職能,也就是鄭國的那種情況,另一種則是齊國本身實力夠又提出的“尊王攘夷”宗旨了。
管仲提出“尊王攘夷”時期,其實就是諸夏文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北方各種狄、戎、胡強勢崛起,中原地帶也有大量的戎人侵襲各國。
當時的齊國作為諸夏體系的老大,齊桓公幹了“九合諸侯”的事業,不但解決掉了各種異族的威脅,還讓包括齊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得到領土上的擴張。
簡單說就是,齊國帶著一幫諸侯國消滅了很多異族,然後死去的異族不再需要土地,諸侯商量著把那些土地瓜分了。
僅僅是管仲執政時期取得的成就,直接讓很痛恨齊國的孔子講了一句“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的話,並且管仲的這個成就還庇護了齊國起碼一百年!
等待齊國、鄭國相繼失去霸權之後,晉國則是擔負起了抗擊南邊楚國的威脅,並且也得到了替周天子調解諸侯國之間起了爭執、衝突的責任,幫助諸侯進行仲裁以及調節,會盟的各國一旦國內試圖威脅君權的亂臣賊子,一樣能夠請求晉國介入。
晉國在趙武執政時期跟楚國完成了“弭兵會盟”。按照晉國的宣傳是打服了楚國,就此以後楚國也是諸夏的一份子了。
現實情況是,楚國表面上服軟,願意融入到周王室分封國的體系,實際上卻是一種蟄伏,同時也搞明白想要獲得霸權需要先混進體系內部,偽裝自己跟周王室體系的各諸侯是同一種“文明”啦。
看一看楚國的制度,再看看他們的價值觀,會知道提到“文明”是怎麼回事。
打從事實上來講,春秋時期的楚國跟願意遵從周天子體系的列國,真的就是屬於兩個“文明”。
而楚國假裝自己是諸夏體系的一員,玩著玩著變成了真的,說白了就是被融合啦。
智瑤兩次擊敗的是誰?
齊國早不是稱霸時期的齊國,以往晉國出動一個“軍”就能打得齊國嗷嗷叫。
鄭國敗給晉國的次數更多,甚至被逼得進行自我閹割。
宋國一直以來其實都挺強,一度單獨抗衡楚國又打得互有勝敗,只是他們因為是殷商餘孽的關係,能多低調就多低調,搞得誰都以為宋國是個弱國。
魯國和衛國是真的弱,長期以來也是晉國的小弟,還是躺平了很久的小弟。
“楚國會因為我兩次擊敗諸侯而感到忌憚?這完全是在開玩笑!”智瑤太清楚一件事情了,沒有打得楚國滿頭包,楚人是不可能產生忌憚的。
真的是在瞎搞啊!
楚國現在可能有些糟糕,他們曾經的強大會給臣民帶去一種倔強的心態:晉國?打得有來有去的對手而已。想讓我害怕,倒是像吳國連“郢”都攻克了啊!
沒錯,楚國從來沒有怕過晉國,他們當前階段一看到就發怵的對手是打了雞血又一再暴種的吳國。
明白人不止智瑤的。
趙毋恤說道:“楚人使計,欲使我內亂。”
道理是那樣的道理,說出來真的好嗎?
不管楚國是真的忌憚智瑤,又或者是假的,有那個說法就能增加智瑤的政治資本。
這一波,趙毋恤是什麼意思?為了免除趙氏可能跟智氏的紛爭,還是在替趙氏表態不會中了楚國的奸計?
智瑤臉色不變,心裡卻是罵道:“這熊孩子還真能見縫插針!當面說出來,後面肯定還會消除楚國的言論。看似做了好事,直接讓我沒了一次往死裡吹的機會,少賺了多少政治聲望啊!”
趙毋恤別想得到智瑤的道謝。
智瑤跟魏駒、韓庚聊了幾句,臨走時才跟趙毋恤、狐尤道別,期間根本沒搭理智瑤和狐尤,道別就離開了。
“這……”狐尤覺得局面不應該是這樣的。
在狐尤看來,他們好意過來告知訊息,等於是在幫助智瑤,不說智瑤感恩戴德,對待他們熱情一些會死啊?
韓庚看著智瑤的背影消失在走道那邊,有點沒有搞清楚狀況。
魏駒是看了智瑤的反應,好好地琢磨了一下才有點明白過來,用怪異地目光掃了一眼趙毋恤,沒有一小會也提出告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