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教育得到普及之前,想要識字都顯得極度困難,造紙術和印刷術廣為流傳之後,能有一本書都能被普通家庭當成寶貝。

進入到東漢末年階段,一些地方上的豪強都不一定識字,他們只能依靠一身武藝獲得晉身之資;需要到了“寒門”的階級才有家族的書籍傳承。而“寒門”根本不是什麼窮苦人家,他們只是無法比得過真正的高門大戶,家中還是有一定數量的農田或其餘產業,並且不會缺了伺候日常生活所需的僕從。

智瑤真正要去的地方是“壺口”那邊,隨後則是會進入太行山區。

目前老智家已經開始在進行徵召,先期徵調了六千餘二十歲到二十五歲的男性,他們會分批先到“壺口”報到,隨後再進入山區裡面的基地。

為什麼會有六千多人得到徵召令?因為但凡跟訓練有關,必定會出現淘汰這麼一種規則,哪裡可能召喚來接受訓練的人最後全部留下。

最為重要的一點,有競爭才有壓力和動力。

事實上也是那樣,涉及到競爭的話,誰都不想比誰差,能夠被挖掘出來更多的潛力。

智瑤還不知道六千人最後能剩下多少,絕對不會為了數量而忽略質量,哪怕絕大部分不合格被淘汰,幹不出留下濫竽充數者這麼一種事情。

他們從“黃父”離開時,跟隨一同前往“壺口”的人增加了兩百餘。

這兩百來人是智瑤很早就聚起來的少年,經過智瑤的教導,後面又在“黃父”接受識字的教育,很難在政務領域發展,充斥進入軍隊成了不多的選擇之一。

所以是,智瑤會拿他們當骨幹,把屬於智氏的一支精銳部隊的架構搭起來,再充實進入從各地徵召的年輕小夥子最終成軍。

隨同智瑤前往山區還有程朔與子路二人。

不出意外的話,智瑤只會掌控全域性的同時加入訓練,擔任正教官的人會是程朔,副手則是子路了。

“眾人皆自出兵、甲、糧秣,隨行亦有僕。人數恐將有兩萬餘?”智瑤當然知道受到徵召需要執行攜帶武器裝備和糧食,必要的隨扈也會進行攜帶。

晉國對納賦有著比較明確的要求,參迦納賦的人要不要擁有甲冑,攜帶了多少種類的兵器,糧食夠用多久之類。

山區裡作為練兵場地的所在有幾個,最大的一個是寬度千米,長度接近兩千米的一個山谷,用於日常休息的駐地則是在旁邊的一個山地上。

在“壺口”接待陸陸續續過來小夥子的任務被宰予接了去,他需要了解前來納賦那些人的家庭背景,再詢問他們願不願意長久留在某個地方。

必須要說的是,過來的小夥子在知道並非進入戰爭狀態的前提下,只是集中起來進行訓練,他們有權利拒絕常年累月進行納賦。

也就是說,非戰時狀態的話,他們可以服役三到五個月,然後提出返回家鄉的請求。這個跟包含戰國時期以及以後各個朝代是不一樣的。

到時候智瑤沒有找到正當的理由很難拒絕他們返鄉的請求,強制留下在當前時代則是在敗人品。

所以了,願意留下的小夥子才會被接到山區,不願意留下的人則是會被帶往它處。

現在各個家族忙著去接收或攻克得到分配的地盤,他們在春暖花開之後有進行自己的徵召,老智家發起徵召令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得到掩護。

每每有隊伍過來,智瑤會親自去谷口進行觀看。

只是觀看,並不是迎接,原因是那些小夥子不夠資格接受迎接,智瑤真幹出這種事情會把他們嚇壞了。

這事一點都不搞笑。

一群人沒有立下任何功勳,受到了領導的迎接,會是高興到不行,還是心情忐忑?

直至某一天,智瑤得到的資料是有五千三百餘小夥子已經來到山谷,其餘人並不願意長年累月處在納賦的狀態之下。

因為有記錄名字和來歷的關係,智瑤看了名錄有些哭笑不得。

五千三百二十一人之中,得到徵召原屬中行氏的人一個沒跑,倒是智氏治下的一些人沒有留下。

這個也不奇怪,剛剛成為智氏治下的那些人,他們心裡不樂意也不敢拒絕一些要求,怕的就是家庭因為自己的拒絕而有相關的處理後續。

“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前程,註定無法成為這支部隊的一員,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啊!”

智瑤未來會是智氏的家主,會用心來建設這一支部隊,對於自己親自訓練出來的部隊,伴隨自己成長的人,心態上肯定會更有傾斜,有好處的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們。

正式開始訓練的那一天起,參加的人才知道智瑤是跟他們一起接受訓練。

思維遲鈍的人當然不會多想。

機敏的人卻是知道,他們只要不倒在前進的半途,未來哪怕沒有飛黃騰達,家族也絕對會因為自己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