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三章連發,不是隻發一章,好些小夥伴不知道,直接就看最新的一章,漏了內容啦!

………………正………………文………………

梁嬰父是智躒的政治盟友。

他們兩人的身份地位其實有點差距,即便之前智躒不是“元戎”也是“卿”的地位,而梁嬰父不過是一名“大夫”罷了。

所以,要麼是梁嬰父很善於交際抱上了智躒的大腿,不然就是智躒刻意培養跟梁嬰父的交情。

梁氏是趙氏的小宗,梁嬰父是梁氏之主,他還是一個活躍在趙氏內部以及晉國政壇的人物。智躒願意結交梁嬰父,是不是看重那些呢?

酒宴之後,智躒喊上智瑤回到自己的軍帳。

“刺殺梁嬰父之人喚豫讓,去歲豫讓亦往‘黃父’客居,你可還記得此人?”智躒臉色依舊陰沉。

豫讓嗎?智瑤對他的印象很深刻。

記得當時豫讓一再表現出對梁嬰父反感的態度,還跟智瑤約定好以後出征記得徵召。

豫讓的話不多,偶爾幾次講話皆是表達了對晉國未來的擔憂,恰恰是他這一點給予智瑤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說白了,以當前年代的背景,家國天下講的就是先顧家再憂國,想愛國也要身份方面達標,像是奴隸就沒有愛國的資格,“家大夫”、“士”、“徒”一般只忠誠於自己的家主,生活在各個家族庇護下的黎庶也只知道一家之主。

總的來說,作為一家之主的貴族才能選擇愛不愛國,其餘人看的是家主的態度,他們並不具備自行其是的條件。

當然了,事情也不絕對,任何人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總是有那麼幾個人可以突破枷鎖,活成真正的自己,就是手中實力有限,愛國會愛的很卑微。

“孫得聞豫讓乃是畢氏之後,曾為範氏家臣?”智瑤知道豫讓已經不能算是魏氏的族人了,講這個是回應智躒對魏氏可能居心叵測的懷疑。

智躒真想過是不是魏氏在搞事情,只是一陣思索下來覺得可能性極低。

豫讓是畢遊的孫子,肯定跟魏氏能夠扯得上關係,問題是他的父輩已經從畢氏別出,他則是因為家族無法完成納稅失去封地,以落魄貴族的身份去了範氏當家大夫。

範氏不是大敗虧輸嗎?很多原先效力於士吉射的落魄貴族,他們在中行寅做出兵逼“新田”的時候脫離了範氏,豫讓正是其中的一員。

後來,豫讓再一次變成獨立自主的落魄貴族,不知道什麼原因跟梁嬰父槓上了。

可能是梁嬰父覺得豫讓不具備威脅,更可能是想拿豫讓來立一個“大人不記小人過”的人設,能夠輕易調動人手將豫讓圍殺的梁嬰父並沒有那麼做,雙方一直是保持著一種互相糾扯的關係。

趙氏這一邊正在覬覦脫離範氏和中行氏的人才,他們一再邀請離開範氏和中行氏的那些落魄貴族為趙氏效力,只是得到的成果非常有限。

現在的人還是要臉的,他們怎麼可能剛剛脫離範氏或中行氏,立刻投效要滅掉範氏和中行氏的死敵趙氏呢?

因為智氏一開始保持偏向中行氏的中立,很多從範氏和中行氏脫離的人選擇嘗試投效智氏。

當時智躒的身體不好,考校的事情大部分交給了智申這位智氏世子,一部分則是交由其他核心族人或信得過的家臣去面試。

“如此說來……,梁嬰父當死。”智躒講了一句智瑤聽了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的話。

智瑤也是刻意去打聽很多訊息,稍微回味一下才明白智躒講的是什麼意思。

沒有死之前的梁嬰父是一個攪屎棍一般的人物,乾的事情就是不斷又不斷地挑撥各個家族的關係,其中包括對國君進言處死趙鞅的首席謀臣董安於。

好傢伙,簡直就是好傢伙。

作為趙氏小宗的梁氏之主,跑去建議處死大宗之主的謀臣,幹得真是有夠漂亮!

那時候趙氏的狀況有點糟糕,再加上智躒也想弄死董安於給了趙氏一些壓力,致使董安於先頂不住壓力找到趙鞅說是願意受死。

對於趙氏來說,董安於是一位大忠臣,願意以自己的死亡來避免智氏站到範氏和中行氏那邊。

畢竟,當時的趙氏真的面臨窘境,有韓氏這個豬隊友,同時魏氏也有脫離聯盟的趨勢,一旦智氏站到了範氏和中行氏那邊,會不會讓魏氏幹出跳反的事?真的那樣,必然會重演趙氏滅亡的悲劇。

趙鞅讓董安於去領死,間接也降低了一家之主的威望,乃至於讓趙氏的眾家臣心生失望之感。

從那之後,趙氏內部的向心力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以至於發展到需要對智氏步步相讓的程度了。

趙鞅知道魏侈跟自己解除盟約轉頭跟智氏結盟,從始至終就沒有在公開場合發表過什麼負面意見。

事實上,趙鞅非但不能有所破罵,還要展露出祝福魏侈跟智躒能夠相處愉快的態度,算是活成了自己最為討厭的人那般模樣了。

智躒沒有為梁嬰父報仇的心思,這是不能是智氏來幹,趙氏或梁氏自己去做才合適。

趙氏早就巴不得梁嬰父去死,無非是他們不能親自動手罷了。

現在,梁嬰父一死,其實也代表著智氏和趙氏的一些矛盾消失,於時局來說怎麼都算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