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要麼是韓不信前往親自坐鎮,不然就讓韓氏其餘核心族人代為行使權柄,總之這一次防備秦國的任務由智氏和韓氏一起承擔。

韓氏正要跟智氏改善關係,韓氏核心族人之一的韓固請示韓不信之後,找到智躒表示願意遵從命令,事情也就那麼定了,只是由韓不信前往西邊,智氏則是智徐吾坐鎮西疆。

一幫二代很熱情地發表南征想做什麼,有些大嘴巴的二代甚至可勁地吹起了牛逼。

智瑤微笑聽著,心裡則是吐槽:“說得好像家族願意給予兵權一般。長輩誰還不知道你們的德性,不怕變成在送人頭嗎?”

目前作為小輩卻有兵權的獨獨智瑤一人,其餘的小傢伙並沒有被長輩賦予帶兵的資格。

智瑤有兵權對老智家來說是好壞參半,但凡智申爭氣一些的話,哪裡用得著智瑤呢?

不過,智氏對外從沒有宣揚過智瑤的帶兵能力,要麼是名頭落在智申身上,不然就是智徐吾。這也是一種保護措施,問題是該知道的人還是知道智瑤早就領兵作戰過了。

一整個冬季,晉國並沒有因為氣候寒冷而有所消停,各家在冬季進行各種準備,春暖花開的季節來臨之後,國都“新田”發出指令,得到徵召令的各個家族需要將早就集結的好的部隊調到“新田”來,到時候國君檢閱就會開拔前往曹國。

他們抵達曹國跟趙鞅所部會合,接下來就是展開新一輪對衛國的入侵了!

晉軍大舉南下最為緊張的是鄭國和衛國,倒是知道晉軍會來的曹國依舊老神在在。

當代的曹君陽得知會有超過兩個“軍”規模的晉軍到來,一改之前對趙鞅所部的裝聾作啞,派遣大臣前往慰問的同時,運了一批糧草打算贈予。

現在的曹國其實已經在亡國的邊緣,他們不再勤快侍奉晉國之後,又跟衛國和宋國相續交惡,城邑被衛國和宋國幾年間佔了很多,以宋國侵佔曹國城邑的數量最多。

趙鞅接待了來自曹國的大臣,只是沒有接受曹國糧草的贈予。

曹國大臣見趙鞅沒有接納糧草的贈予,內心裡暗自喜滋滋地想著怎麼據為己有,後來乾脆沒有回去給曹君陽覆命,跑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得知這麼一件事情的趙鞅對左右說了一句:“曹國亡矣。”

他這麼說很有道理,原因是宋國再一次加入反晉聯盟,同時曹國爆發了內亂。

曹國的內亂是宋國的手筆,宋國背離晉國的主要原因也是有疆土擴張的慾望。

宋君欒之所以再次站在反晉聯盟的立場,主要原因是為了在吞併曹國這件事情上獲得來自齊國、衛國和鄭國的諒解。

晉國不是不清楚宋國對曹國的野心,只是晉國一直在爆發內亂,誰有那個心思管國外是個什麼情況。

鄭君勝對宋君欒吞併曹國只有一個要求:鄭國要分一杯羹!

宋國完全有那個實力獨吞曹國,不過宋君欒還是同意了鄭君勝的要求。

宋君欒答應的原因太過於現實,宋國正好需要找人來分擔風險,到時候有哪位諸侯干涉好能一塊發力。

窺探到一切的趙鞅對宋國想幹什麼根本沒有興趣干涉,一旦能夠瓦解掉諸侯對晉國內亂的武力干涉,接下來就是分食範氏和中行氏,哪有什麼閒工夫管曹國的死活。

“中軍將到了何處?”趙鞅在看輿圖。

姑布子卿出去打聽了一番,足足兩個時辰左右才再次回來,稟告道:“主,大軍當是在‘祭’地。”

這個“祭”地在鄭國的勢力範圍之內。

鄭國不知道是清楚南下的晉軍要跟趙鞅會師一塊攻打“濮陽”,還是鄭國被嚇唬到,反正南下晉軍五十里範圍內沒有鄭軍,同時鄭國將各個“邦”的人口和資源轉移到附近的城邑,再擺出一副嚴防死守的架勢出來。

“中軍將揮兵一‘軍’,著實令我詫異。”趙鞅還是在看輿圖,一對眉頭緊皺,自言自語一般地說道:“如此,攻衛便是三‘軍’之力,我家僅四‘師’,智氏一‘軍’、二‘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