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鐵築爐,狀為壺……”智瑤其實也不太會,用有限的知識儘量講的更清楚一些。

他說的是一種豎爐,其實在當前已經有相關的技術,跟冶煉銅礦沒兩樣。

調來的智氏匠人有相關的技術,他們在做事的時候,智瑤從築爐開始看,源於智瑤懂的不多隻是看,很少有給意見的時候。

冶鐵當然已經被窺知,只是春秋時期鐵因為太脆又容易生鏽的關係並不受歡迎。

智瑤需要搞定的是鐵的質量,不是從零開始研究怎麼冶鐵,怎麼生產出鐵錠之類就不用他去操心了。

另外一點,使用煤來加熱算是智瑤的首創,要不然冶煉其實是用木炭來加熱的。

多少懂點嘗試的智瑤沒幹草菅人命的事情,試驗之前就備下了口罩,再來就是避免讓人離爐子太近。

經過第一次的實驗,智瑤明顯看到了非常脆的缺點,大概知道那是含硫量過高了。

其實現在的鐵都有相同的毛病,哪怕不是用煤,一樣會有太脆和缺乏韌性的缺點。

“我記得是用馬尿,還是用石灰粉來解決含硫量的問題來著?”智瑤決定讓匠人從馬尿先嚐試。

如果馬尿無法達到去含硫量,智瑤只能派人去弄來石灰粉。

而石灰粉這玩意,可以從魏氏那邊購買,也能讓智氏的人從太行山那邊搞。

魏氏之所以有石灰粉,主要是他們的“呂”地有一座霍太山,也是擁有眾多露天煤礦以及石灰岩的地方。

後來,智瑤發現想使用煤炭也需要有脫硫的程式,猛然間發現想做成一件事情著實是有夠難。

另外一點,只有真正地試驗了,智瑤才明白想讓鐵液化是多麼困難。

事實上,鐵的熔點為1534度,也就是鐵液化的溫度是1534度。

所以對爐的要求之高簡直超乎想象,但凡爐不適合,煤又沒有經過科學處理,煤炭燃燒溫度也就千度左右。

智瑤大概懂得相關的基本常識,也就是現代鍊鋼是採用煉焦用煤,普通的煤不能直接用作鍊鋼,必須經過焦化和洗選。

第一批鐵冶煉出來後,智瑤看到的是海綿鐵。

生產過程是一層煤炭,再覆上一層鐵礦,然後用泥巴糊起來,慢慢燒那種鍊鐵出來。

“所以……鍊鋼想都別想,還是先嚐試把相關技術達到西漢的水平?”

忙碌了將近一個月,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智瑤有點喪氣了,但絕對不會氣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