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個世界上誰最瞭解雷公非劉備莫屬,當年雙方一個在馬邑,一個在代郡屯田,做了好幾年的鄰居,他清楚知道雷公的才能不是自己可以比的!他當年屯墾10萬俘虜有劉虞和傅變的支援都差點維持不下去,而雷公帶著20多萬流民卻把馬邑發展成為塞上江南,繁華程度甚至堪比洛陽城。這樣的內政才能,甚至在大漢都找不到幾個郡守可以和雷公比的!

這些年更是學著雷公的一舉一動,雷公開荒,他屯墾,雷公建立大量的國營企業,他也建立了紡織廠,鋼鐵廠,在整個荊州實行鹽鐵官營,雖然規模沒有雷公大,但在大漢境內卻不算小,這些國營工廠解決了他征戰的資金問題,屯田解決了他大軍糧草的問題,可以說荊州有現在的一切,都是劉備偷學雷公的政策的!

同時也讓他看出大漢的潛能了,他這些改良雷公的政策,讓一個貧瘠的荊州居然可以有大漢一半的財政收入,要是當年整個大漢都實行這些政策,先帝也不至於買官賣官弄的天下大亂,雷公也就不可能發家了!

所以劉備一直都非常關注雷公的一舉一動,每年派遣了大量的探子在河北四處考察,不是為了探查雷公的軍事行動,讓他們傳回雷公的各項政策。劉備看看這些政策改頭換面一下能不能在荊州實行,所以徐偉開發遼東和在河北之地,舉行科舉考試很快就被劉備知道了。

科舉制度讓劉備驚喜,大漢之所以出現如此多的門閥士族,就是因為舉薦制度的敗壞,以前是讓官員舉薦賢才,讓各地的賢才為朝廷所用,但現在官員舉薦的人才成為了門生故吏,他們相互勾結,形成了一個個巨型的門閥士族。

讓本是大統一王朝的大漢,居然出現了我君主的君主,不是我的君主這樣的二遠君主制度,要知道這是出現在分封時期的制度,大漢分封制度早就滅亡了。

但卻被大漢的門閥士族利用舉薦人才的方法重現了,這才造成了大漢遍地門閥的情況,甚至出現袁家這樣四世三公的頂級門閥,光門生故吏就有好幾千人,這些門閥成為了大漢最大的蛀蟲,甚至能威脅到大漢皇室的地位,門閥制度是造成大漢今天這個局面的主要原因。

而要是大漢也用科舉制度,從400石的小吏開始就是朝廷選拔的,他們就算不得門閥士族的門生故吏了,這樣就斬斷了門閥士族對朝廷的控制。要是先帝時期有這樣的政策,大漢也不至於亂成現在的樣子了。

只可惜劉備思考一段時間之後,發現科舉制度根本不適合現在的大漢,劉備可能撐起兩州之地的官吏,還多虧了有楊彪為首的門閥士族幫助,要不然他就會和董卓一樣,雖然武力強大,但卻不能掌握地方上的政權,讓他的勢力成為沙灘上的城堡一拍即散。

要是他弄出科舉制度,他和楊彪的聯盟必定分裂,甚至可以說整個大漢的門閥士族都會和他決裂,到時候即便他有武力也撐不起現在的大漢朝廷。更重要的是有雷公的威脅,朝廷經不起像董卓一樣的動盪了。

但徐偉花大代價開發遼東卻是劉備可以學習的,因為他也一直在進行南郡開發,只是他的本錢沒有徐偉的豐厚,他花了好幾年時間才移民了幾十萬人,開墾出上千萬畝土地,但光南郡一地的屯墾已經讓他受益匪淺了。

大漢其他諸侯都缺少糧食,但劉備這裡卻不缺少糧食,靠的就是南郡屯墾讓荊州多了幾千萬石糧食的供應!

但當他知道雷公光在遼東就投入30億錢來開發遼東,劉備就有點著急了。雷公一年的投入就是他的十幾倍,如此大的差距,朝廷不是要被雷公拉的更遠了。

劉備想要加大對荊州的開發,不但要開發南郡,還要想辦法開發江夏郡,長沙郡等江南的其他郡縣,這些郡縣的土地全部開發出來,光一個荊州就可以徵召出30萬大軍,這樣他和雷公就有一戰之力了,但資金問題就成為了他頭等大事了。

有了朝廷這個吞金大戶,他不要說拿30億,就是3000萬錢他都那不出了!而沒有錢,屯墾自然難以進行下去了。

這次楊彪和張溫他們來說河北門閥士族的問題,卻讓劉備開啟了思路了。逃難來的河北門閥士族雖然失去了土地,失去了門生故吏,甚至失去了大部分的財產。

但他們仍然還是大漢最富裕的一群人,只看他們每天在襄陽紙醉金迷,每人宴飲不斷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家產不少。

最起碼還可以支援他們如此奢靡的生活!要是這些人把他們的家業用在屯墾上,這不就解決了朝廷缺少資金的問題了,這些人也可以繼續在大漢發光發熱,他們也可以在荊州建立一份新的家業,可以說這是合則兩利的好事情!

劉備越想越覺得這個方法好,於是對楊彪他們說道:“這些河北的門閥士族,已經被雷公拔出了在河北的根基,他們的家族想要繼續繁榮昌盛下去,就必須在南方開闢自己的根基之地,還有比開墾荒地更好建立基業的辦法?荊州到處都是荒地,而且朝廷正好也要開發江南地帶,可以說這是對朝廷和對他們都是有利的事情。他們開發荊州可以增強朝廷的力量,讓朝廷有實力對付雷公,要是朝廷積累了足夠多的力量,打回河北,這不就是幫助他們報仇雪恨!”

劉備的話讓楊彪和張溫眼前一亮。

打回河北他們不敢想象,但劉備這方法卻可以讓這些門閥士族建立新的家業,而不用擔心自己的家族跌落階層成為普通人!

而且劉備說的也有道理,想要和雷公繼續戰鬥下去,就必須要提升朝廷的實力。雖然現在看上去佔據了大漢的半壁江山。但楊彪和張溫知道,比實力不是看地盤的廣大,而是要看人口,看耕地。大漢在長江以北的少數地區才比較繁華,人口也比較稠密。像南陽郡,汝南郡比起中原都不差。

但一過長江,兩塊土地就天差地別了。荊南廣大地區是比遼東還要貧困的蠻荒之地,舉個例子,荊州有400多萬人口,看上去也是一個人口比較多州,但光一個南陽郡就佔據了240餘萬,餘下的100多萬分布在整個廣大的荊州八郡的地盤,也就是說荊州每個郡只有十幾萬人口!

而現在荊州有劉備努力屯墾了好幾年,人口可能增加到600多萬,但整個荊州也就是南陽郡和南南郡這兩地比較繁華,勉強達到了中原一般州郡的水平,其他地區除了長沙郡,都是蠻人比漢人多的地區

要是河北的門閥士族去了荊州南方,不但可以帶去資金,也可以帶去中原先進的耕種技術,甚至他們還可以想辦法化蠻以漢,教化南方的蠻人,這不但可以讓河北的門閥士族重新建立基業,還可以讓朝廷把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完全開發出來,利用出來,這說是雙贏還真不為過!

只是張溫擔憂道:“南方是蠻荒之地,煙瘴之氣眾多,他們都是河北人,只怕難以適應南方的氣候!不如想辦法讓他們把家業安置在南陽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