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功臣問題(第2/2頁)
章節報錯
徐偉真的有半晌無語,感情源頭還在自己身上。
此時正是亂世之際,各路的諸侯都巴不得他們身邊的老兵越來越多,所以就根本沒有退役的制度,大漢的諸侯很多都是征戰了十幾年的老兵,他們除了死基本上很難脫離軍隊。
在大乾卻不是一樣,徐偉當年就是當過幾年計程車兵,勉強了解一點天朝計程車兵制度。
所以他在制定大乾兵役制度的時候,基本上學習了天朝的制度,三年的義務兵加兩年的預備役,士兵最多在軍營中呆5年,不能升官就走。
平時維持一支數量稀少的常備軍,戰時在馬上擴充大軍。只要裝備跟得上,預備役也能維持穩定的訓練,大乾軍隊的戰鬥力完全得可以得到保障。
而徐偉之所以這樣做,一是現代的制度就是這樣,徐偉知道自己是個普通人,還是照本宣科的按照現代制度來執行的好,想要做什麼改變他沒那水平,二是他記得看過一本種田流的,說是要讓士兵活著下戰場。
這本書的主角認為,一個士兵在軍營十幾年,勇敢者必定會戰死,只有兵流子才能活在軍營十幾年,但是這樣計程車兵顯然會影響大軍計程車氣,腐蝕新來計程車兵,讓軍隊的戰鬥力越來越削弱。
軍隊不長久的更新換代,也會造成軍隊各方面的階級固化,封建制度復辟,嚴重的影響戰鬥力。
所以徐偉一直保持著大軍輪換的制度,退役一部分士兵新招募一兵部分士兵,保持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而從這些年實踐來看,天下的各路諸侯就是大乾士兵戰鬥力最強,士氣也是最高漲的。
而顯然這一套制度是要有極強的後勤保障的,尤其是退役士兵的後勤保障。
要是退役後的生活還不如在軍營當中的生活,很多士兵只怕是不願意退役的。
就是這套制度很難維持下去,因為徐偉當年從兵營出來之後,根本就沒有什麼安置的崗位。
但是他很快又發現一個問題道:“在農場成為農業工人和回到村裡有成為農夫,有什麼不同,這些士兵總不會你說他是個農業工人就真的就認為自己沒有在種田?”
牛貴道:“這些士兵都是有月俸的,而且農場的基礎設施也建設的和縣城差不多,加上這些農場都得是在郡縣附近,工人平時也可以到城市當中生活,所以才沒有爆發出什麼動亂。”
感情因為這個原因,大乾的農場才不得不在郡縣附近。
而後牛貴說道:“所以我一直勸執政兵貴神速,快速消滅曹操和劉備一統天下,這才是最好的選擇,要不然的話,光每年光安置這些士兵,遲早朝廷是難以承受的!”
這個不是牛貴危言聳聽,要大乾有百萬大軍,按照三分之一的退役率,要不了三年時間,就要想辦法安置上百萬計程車兵,這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到時候只怕大乾的農場會弄得更多。
現在大乾的常備軍已經超過了30萬,去年動員消滅袁譚的時候,更是動員了60萬大軍,要不是現在中原人口稀少,很多民夫和士兵,在打完仗之後,可以直接移民中原,只怕現在牛貴他們要頭痛死,如何安置這批士兵和民夫了。
對於這點徐偉也明白,這是現代國家都很難做得到的事情,很難強求牛貴他們做得更好。
但徐偉還是說道:“只有練好好內功,我們才好對外出擊!”
還有一點他沒有說,一統天下了,牛貴這些人就不會有緊迫感了,到時候只怕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功臣,而功臣反而最難以相處,他們認為打下的天下有自己,天下就平定了,就到他們享受的時候了。
雖然這樣想也沒有錯,但很多時候功臣就意味著為非作歹。有多少人還能保持初心?徐偉都不敢確定。
要如何對待這些功臣,徐偉到現在還沒有太好的想法,是朦朧的有一個點子,卻不知道他們願不願意接受。
所以他情願停止征戰的腳步,處理好內部的事物,再決定如何對付曹操和劉備。
因為現在大乾的體量,只要內部不出現問題,劉備跟曹操就不可能戰勝他。
徐偉想了想道:“官員學校繼續擴招,今年翻一倍培養6000名基層的官員!鄉村是我們必須要爭奪的地區,因為權力不會出現空白,任何有空白的地方就會被其他的勢力佔據。”
牛貴一臉無奈道:“諾!”
徐偉道:“不用擔心,我們財政養不活這麼多官員,漁陽郡的試點在開展,集村並屯的計劃完成,一個縣需要村長就會少很多,而我們對大錢的掌握也會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只要這些官員是在為百姓服務,創造的財富就會越,我們大乾的財政會越來越多,根本不會存在養不活這些官員的問題。”
《劍來》
而後徐偉拿出會議紀要說道:“並村問題花費巨大,可能需要幾十年時間來完成,分田地的問題倒是相對來說好解決一點,唯一的麻煩只怕是大家不願意放棄原本的土地!”
牛貴道:“當年我們要不是拿出冀州肥沃的土地,只怕部眾都不願意讓出土地,遼東地區可以得到三倍的土地,但整個大乾也只有十幾萬人願意遷移到那裡去,尤其是從分土地一向是很難的事情,這事情執政不能著急,要是執政全面鋪開的話,屬下敢保證,大錢就3,000萬人口,就3,000萬戶百姓,但我們卻沒有3億畝的土地分給大家,這事情只能一步步來,稍有差池會引起極大的動盪。”
徐偉就感到奇怪了,兩漢開國的時候也分了土地,他們好像都沒什麼難處,沒道理,劉邦劉秀可以做到的事情,他反而這麼艱難呢。
但這種事情得找專業人士,徐偉想到了襄楷和賈詡兩個人,他們兩人應該是大乾學歷最高的人,就在大漢當過官,對大漢的事情瞭解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