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部,此刻的林軒眼裡正透露出銳氣,聲音帶著讓人心季的氣勢:

“這個鏡頭擷取前三秒就行,其餘的刪除。”

“將剛才那一段畫面放到這裡來,跟之前的片段融合在一起。”

“色調再冷澹一點,這裡展示出來的是一種悲傷氣氛。”

“第三個影片,只需要第五秒開始的二十秒畫面,其餘的不要。”

“這裡,刪掉。”

“這裡,人物朦朧起來。”

“這裡,這裡,還有這裡……色調調暖。”

“這裡慢鏡頭,加入我發給你的第三個背景音樂。”

一個個命令發出,讓影視部所有人全都看得一愣一愣的。

臥槽啊!

這還是人嗎?

他們每一個人幾乎全都是行業精英,之前也參與過不少電影的剪輯,甚至許多人還剪輯過好幾部票房不菲的商業片。正因為這樣,所以他們深深知道要剪輯出一部電影有多麼的複雜和繁瑣。

每一幀畫面,每一個鏡頭幾乎全都要經過反覆的對比和研究。有時候甚至第一天處理好的畫面,第二天又會被推翻。

如此一來,許多時候電影的後期剪輯工作耗費的時間甚至比前期拍攝更長。一部商業電影后期製作幾個月都是常事。

可現在。

在他們眼中,林軒彷佛完全變成了怪物,一條條指令從他口中說出,完全沒有半點猶豫和思考。

如果說電視劇,他們還能夠理解。畢竟電視劇在後期處理上比電影要粗糙得多,有些導演若是腦海中對電視劇成品有一個大概的印象,也勉強可以做到快速剪輯。

可這是電影啊!

一兩個小時的電影啊!

然而更讓他們吃驚的是,當他們開始執行林軒的命令,將一個個片段連線起來,將一個個配音配樂新增進去,將一個個畫面調整細節和色調的時候……他們忽然發現,原本亂成一團的剪輯就這樣成了型。

沒有了生澀。

沒有了雜亂。

而是漸漸凝聚成了一部高度濃縮的精華,完美得讓他們從最專業的角度都挑不出什麼毛病。

看到最後出來的成品片段。

影視部心中早已翻滾。

“林總是怎麼做到的?”

“數百G的資料,長達一兩百個小時的影片,就這樣輕鬆將它們濃縮到了一起?”

“我記得之前做電影后期的時候,我們團隊光是弄明白影片內容就得半個月以上。”

“關鍵根據林導的指令,最後融合在一起的畫面還如此完美。”

“不是說林總是第一次拍電影嗎?他怎麼對後期也那麼精通?”

“這已經不能用精通來形容了,我見過最厲害的後期大師都無法做到這樣。”

“我總感覺林總心中已經有了一部成品電影,他只需要根據腦海中的成品將它剪輯出來即可。不然我根本無法理解他是如何精準把控每一幀畫面的。”

“林總怎麼什麼都懂啊?”

“……”

呆滯。

傻眼。

他們原以為的專業,原本內心的傲氣,這一刻都被打擊得體無完膚。他們已經完全喪失思考能力了,只需要根據林軒的命令機械化執行即可。

他們完全沒想到作為國內最頂級的後期團隊,這一刻全都變成了工具人。

而且他們還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