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第2/2頁)
章節報錯
作為陸戰部隊的長官,周雲海已經去到白馬山城外偵查過了,且打骨子裡他就看不上朝鮮兵。
“我等你的好訊息!”
安義飛滿意的笑了,如果今天周雲海就能打下白馬山城,那就意味著他今天就能抓到金自點這孫子啦?
雖然這個金自點於中原言,毫無分量,可這無疑是對朝鮮親清派的重重一擊,更是對李倧的重重一擊。
因為這個人是可以起到‘孫之獬’的作用的。
透過他的口,秦朗這邊不止可以詳盡的瞭解到朝鮮朝堂上的一些秘密,還能透過他的口把一些爛事兒套在李倧的頭上。
這個朝鮮王的王位在丙子之役後可就不怎麼穩當了。
安義飛在朝鮮內線口中也聽到過不少朝鮮朝堂上的秘聞,知道一些事兒。
丙子之役後,清軍撤軍,帶走了作為人質的昭顯世子、鳳林大君(後來的朝鮮孝宗)與約50萬朝鮮俘虜回國。力主斥和的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學士也被帶到盛京處死。此後朝鮮不僅向清朝稱臣納貢,還出兵幫助清朝攻打明朝(皮島海戰、松錦之戰)。李倧在此後儘可能順從韃清之意,對恥於向韃清稱臣的大臣則深惡痛絕。
他認為自己所受之辱都是斥和派造成的,直斥斥和派“誤國”,又說:“此輩(斥和派)以國之存亡置之度外,謀佔美名,黨同伐異,竟使宗國覆沒,甚可惡也!”與之相應的是重用主和派和親清派,他在丙子之役後拜崔鳴吉為領議政,崔鳴吉因私通明朝被清朝抓走後又起用金自點。
所以現在秦朗對於怎麼處置朝鮮這一問題,始終有些遊移不定。但他對李倧卻半分好感也無。
這他麼就是一個爛人。
自己心裡頭敵視韃清,但戰爭一失敗,就向外推卸責任。所以他的王位要是能穩了才有怪。
因為萬曆年間朝鮮之役的前功,在朝鮮親明那就是先天的政治正確。李倧本身能夠登臨大位,就是打著親明排金的旗號的,然後一舉把光海君給搞定了。
所以他的政權合法性也就在兩次清軍來犯後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大家本身捧你上位就是要親明排金,但你卻兩次向韃清屈膝臣服,這自然就使人們倍感失望。尤其是丙子之役後,李倧的施政政策明顯帶著‘順清遠明’之意,這就叫朝鮮朝中掀起了好一陣辭職和隱退的風潮,其風評與形象也一落千丈。
甚至早在丁卯之役後,朝鮮國內的叛亂陰謀就層出不窮,天啟七年(1627年)李仁居起兵江原道、崇禎元年(1628年)柳孝立等欲立仁城君、崇禎五年(1632年)柳應泂謀逆、崇禎六年(1633年)李時說欲立錦原令李倬、崇禎八年(1635年)李基安謀逆、崇禎十二年(1639年)貞明公主及宮人的詛咒事件、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挺海叛國事件、崇禎十七年(1644年)反正功臣沉器遠欲立懷恩君,還有剛剛發生不久的,崇禎十九年(1646年)的姜嬪詛咒事件和安益信謀逆,等等,可以說這是朝鮮王朝歷史上謀逆事件最頻繁的時期。
這些謀逆事件雖然基本在未然之時便被李倧扼殺,其中李倧還毒死了他的兒子昭顯世子,並不顧大部分朝臣的反對,一意孤行,親自下令賜死兒媳姜氏(愍懷嬪),並把他三個孫子(昭顯世子之子)通通流放濟州島,任其自生自滅。
就可見其王座之下人心之浮動。
而這也讓秦朗看到了一個機會,一個給李倧扣帽子的機會。
只要把這帽子死死的扣在李倧的頭上了,把他打作一罪人,那以後怎麼去泡製朝鮮可就有太多的選擇餘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