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公審大會(第2/2頁)
章節報錯
孫之獬是第一個被帶上場的人,但他卻是最後一個才會被公審的犯人。
作為一個文人,孫之獬于軍兵精銳上了解不多,雖然他能看得出秦朗軍兵一個個士氣高漲,身體素質優良,訓練也十分有素,但除了軍備外,他真的分辨不出秦兵與八旗兵的差別。
然孫之獬能看得出百姓們的精神面貌不同。
臉上多出了一抹紅光,跟之前時候相比,不說一個個全判若兩人,那也差不多了。
從益都陷落到這場審判大會召開,十天時間已經過去,城內百姓這些天裡總算是吃飽了肚子,哪怕吃的並不是很好,但只要能吃飽飯這精氣神便就大不一樣。
所以這些百姓全都支援秦朗。
什麼都不為,國家民族大義,華夷之辯啥的通通拋開,只是一個吃喝,就足以讓益都所有人乖乖的站到秦字的大旗下。
陸陸續續不少人被送上看臺,裡頭有一些人腰桿挺得直直的。哪怕雙手被綁在背後,甚至可以說是五花大綁。
事都已經到此了,還哭哭啼啼的做什麼婦人態?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沒理由讓臺下的那些屁民們小覷了自己。
但有的人還是忍不住哭的鼻涕淚水一大把,兩腿軟的像面橋一樣,不被人架著站都站不住。
最後被押上來的一批人就是官府的幹吏了。
別看不是官,但一個個在益都城內卻是臭名昭著,這些人通通被嚇的跪坐在地上。這輩子他們都沒在同一個地方見過這麼多人。特別是這些人是那些平日裡自己欺壓過的窮人。
所以這些人哪怕在被押來之前,就已經知道了什麼是公審這一概念,可現在看到這麼多黑壓壓的人群他們還是跪了。
孔胤植和朱由棷父子是這場大會最尊貴的客人之一,其他的都是些表現良好的縉紳宿老。
比如膠東的那幾個告老還鄉的官員,如濰縣的郭尚友、張爾忠、王珉等。
這些個人在清兵入侵膠東時候,一個個都逃去了登州,然後在秦朗率軍席捲膠東時候,一個個又表現的非常配合。
那或許不是因為他們真心認同秦朗的諸多政策,更多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而等到崇禎帝給秦朗封了齊國公,幾乎是名正言順的把持登來時候,這些人就是再不滿意也不敢露出半分。如此反倒安安穩穩的走到了現在。
固然破了不少財,卻也過上了安穩日子不是?
而且這些個縉紳宿老的家中,便是有那不忿不甘的子弟,隨著秦朗聲望的直線上漲,隨著秦朗實力的飛速壯大,一個個就也都安穩的跟鵪鶉一樣了。
實際上這些個傢伙的憤怒就跟公子小姐的善心一樣不靠譜。
很多個公子小姐都‘心善’,看到乞丐了都會扔去幾個錢,但你要讓她們傾盡全力的去做善事幫助乞丐窮人,那則是痴心妄想。
那些個縉紳宿老家子弟的情況也是一樣,他們對秦朗有怨氣,很反感,可感情是一回事,讓他們拋家舍業的去造秦朗的反則又是另外一回事。
孔胤植還正跟朱由棷等人寒暄著呢,公審大會開始了。
它的第一個流程就是訴苦。
公審麼,別看名頭很大,可實質上依舊是場審判。
而既然是審判那就要按照審判的流程來。
雖然沒有遞狀紙,但起訴一方先開口講話這就是必然啊。
已經有被害人的親屬躍躍欲試了,一個個咬牙切齒的看著臺上的人。
比如說青州前知府何永清之子何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