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兵變(第1/3頁)
章節報錯
文思明、丁維嶽為代表計程車紳群體,很早就跟秦朗有聯絡,畢竟雙方距離的不遠麼。
不過同時麼,他們也跟金陵有著一定的聯絡,如文思明、丁維嶽之流,每個人頭上實則都有崇禎皇帝給的官封,但是用處麼幾乎於無, 所以他們更為世人所知的還是榆林軍頭目的名號。
對於投靠秦朗,榆林軍中幾十個大大小小的頭領可並非全都是同一個態度。
但他們倒是都知道輕重,不會也不敢在眼下這個節骨眼上鬧出亂子。
哪怕一些人不願意投靠秦朗,比如丁維嶽,但他們也樂意配合秦朗大軍的行動,樂意聽從秦朗的調遣,集結兵馬往南攻打守衛力量空虛的曹州等州縣,席捲兗州西南。
從濮州到莘縣,榆林軍把握的這些地盤就像一面盾牌擋在了齊魯西部運河沿線的正前方, 只要他們這兒不出意外,秦朗就完全有把握以兩三萬人的兵力,一邊抵禦韃子即將殺到的反撲,一邊牢牢的固守住運河沿線。
榆林軍如果攻打曹州等地順利,那運河一線的南端就更不需要他發愁了。
因為在榆林軍往南的同時,徐州的金聲桓也會發兵向北,奪取單縣等地,這樣一來金聲桓與榆林軍就已然把兗州西側方向給完全堵死了。
秦朗若是把主力全都集中在東昌府境內,清軍的反撲憑什麼能挫動他的陣腳?
所以閻應元這次就帶著人前往濮州與榆林軍的大小頭目們相會。
他的任務不止是牢牢把握住那些個已經確定要投奔秦朗的榆林軍頭目,更要藉此機會把丁維嶽那邊的人儘可能的拉攏來幾個。
地主士紳階層也不全都是死腦子,文思明就是很好的一個明證麼。
他之前可是舉人,家中良田百頃,在觀縣可是響噹噹的大戶名流。可比丁維嶽牛掰多了。
但現在文思明不也沒有因為秦朗的土地政策、稅制改革而選擇金陵嗎?
這就是聰明人啊。
深知‘有舍才有得’的道理真諦。
如文思明這類的人,不管是秦朗還是閻應元都不奢望能隨隨便便就可看到一大堆,然而能多出一個,秦朗軍就等若多了一塊招牌啊。
何峰人都到濮州了, 那都還有一些雲裡霧裡呢。
他才投靠的秦朗軍,現在就被賦予了這般重任,未來前途……,可稱得上光明啊。
因為哪怕他一個書生秀才都知道榆林軍的重要。
縱然他和李飛都只是這次任務中的小卒子,是給閻應元當下手的,可這也是功勞!
等到一切安定了,再回到濟寧,何峰相信自己跟李飛絕對會有重大的收穫。
梁敏並沒有因為何峰的身份而對其有任何的蔑視。
作為一個農民出身的榆林軍頭領,他對秦朗有著先天的好感。
不管是秦朗的仁德仁慈,還是他清丈田畝改革稅制的作為,都讓梁敏由衷地感到佩服。
而何峰對梁敏更不會有半分的瞧不上了。
他可是知道這些人的前程的,這點只看他前去梁敏軍前拿到的一些東西,那就能知道梁敏於秦朗麾下的前程了。
一句話概之,榆林軍頭領們的前程比之滄浪淵那夥人的前程,直接就拔高了一個檔次。
比如眼前的梁敏,那可就直接是暫編第三團的團長了。而由滄浪淵人馬改變來的暫編第一團的團長卻是由李國英暫代。
“梁團長既已經決心投靠齊國公,就當通曉齊國公之軍規軍紀。須知齊國公麾下強軍今年來威震天下,屢敗韃虜,其即有槍炮之犀利, 錢糧之豐厚,亦有軍法之嚴明,軍規之森嚴。”
“數日前的濟寧之戰,數萬清軍被打的抱頭鼠竄,大軍沿途追殺數十里,期間有滿蒙八旗騎兵聚集於蜀山湖南大舉反撲,卻硬生生的被齊國公麾下步兵臨危結陣殺得二度敗逃。你說要是國公爺麾下大軍的軍紀軍規不森嚴,不嚴明,面對轟隆隆席捲而來的數千精銳鐵騎,大群追殺逃敵陣列早已經零散的步兵能反過來殺得敵騎再次敗逃嗎?”
何峰直接用剛發生的濟寧之戰做例子,梁敏是深以為然。蜀山湖一戰,整個齊魯可都有聽聞。如果說濟寧之戰,在世人眼中最為醒目的還是秦朗軍手中超乎強大的重炮旅,那麼這蜀山湖一戰就真的把秦朗大軍超強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顯露了出來。
這完全是超乎想象的事情。
梁敏初聽聞時都不敢相信,任何一個有著戰場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這種事兒反正是絕對發生不了他手下兵馬的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