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泰是完全沒有想到濟寧城能塌的。

可事實上這城牆它就是塌了。

被幾次加固後的濟寧城牆說真的,是很牢固不假,三五斤的小炮打上去,只多剝掉一層皮兒。但是十五斤、二十斤的炮彈威力又豈是三五斤的小炮彈可比的?

那是十倍、幾十倍的威力翻增啊!

三五斤小炮的炮彈只多能給濟寧城剝掉一層皮兒,那十五斤二十斤的重炮炮彈就能剜掉濟寧城的一塊肉。

一顆鐵彈砸在城牆面上就能打出一個鍋蓋般大的坑窪來,深可及尺,什麼城轉、青石, 應著全都碎成粉齏。

沿著坑窪四周蔓延散佈開的裂縫裂紋,每一條都是割在城牆上的一刀。

三十多門重炮對準一地兒狂轟亂炸,濟寧城憑什麼能頂得住?

說白了,濟寧城跟後世的永久式混凝土工事還有很大不同,它到底是一座包磚城,內裡還是夯土夾心。

所以只用了兩天時間濟寧城就塌了。

而阿巴泰在第一天之後就感覺到了不對,一邊組織城內的民壯, 準備著在必要時候封堵缺口,另一邊就組織精銳部隊預謀著反擊。同時還迅速在被重點轟擊的城牆段內裡修築防線。

結果不管是封堵缺口還是組織精銳反擊,效果都十分的不理想。

也就是時間晚了,秦朗軍擊潰了出城的清軍之後,就選擇了收兵,暫時並未攻城。

可這一幕終究會來臨的不是?

對於攻城戰,這是秦朗軍的一個薄弱環節,因為從秦朗起家之初到現在,他們就沒正兒八經的攻陷過敵重兵駐守的大城。

但沒攻陷過並不意味著就不能推演,再結合上軍兵實戰中的寶貴經驗(重兵駐守的大城沒拿下來過,可兵力單薄的小城拿下來過啊),參謀處那是早就有了一套章程了。

跟與野戰一樣又不一樣,一樣是充分發揮炮兵火力,讓炮兵唱主角,以火力摧毀敵人的據點或任何攻擊行動。

說白了就是有點大炮上刺刀的意味。

以強大的火力摧毀一切敵人, 而儘量避免陷入與敵人短兵相接刀槍肉搏。

不一樣的就是儘快儘可能的佔據高地,居高臨下的架槍。

但這些都是沙盤上的推演,究竟現實裡能打成什麼樣兒, 還是要靠士兵與基層軍官們的努力。

畢竟計劃趕不上變化,你設想的再好再美妙, 執行中出了亂子岔子,那也崩潰不是嗎?

濟寧城的面積並不小,當然也不大,至少沒有臨清大,這裡更多的是城外四關的繁盛,一下子把城區範圍擴大化了。

可惜現如今又是什麼時候,連綿的征戰早就讓濟寧四關盡毀,昔日城外繁華的市井街容也早就不復存在。

但即便如此,只城牆內一條條交錯縱橫的大街小巷,清軍就有太多的機會與攻城部隊短兵相接了。

秦朗看著地圖上密密麻麻的清軍,雖然不知道他們現在計程車氣如何,但只看他們埋伏的地方,只要秦朗軍大規模的殺入城中,就絕避免不了刀槍肉搏的場面。

所以看到如此情形,秦朗絕對不會下令大舉進城的。

“轟轟轟……”

一發發炮彈透過塌陷的缺口往城內轟去。

一夜時間黑燈瞎火的,民夫根本就修不好缺口。他們倒是想點起火光來,可秦朗的炮兵不允許啊。但凡缺口處敢有一絲兒光亮, 炮彈立刻就噼裡啪啦的打了過去。

民夫們兩眼一抹黑的還修個屁啊。一夜的功夫都還比不了黎明後到秦朗軍發起進攻, 這一個多時辰間的進度呢。

但短短的一個多時辰又能修個屁啊,修補城牆又不是砌院牆,這是個大工程。

所以當秦朗軍大炮做出要對準缺口開火兒的時候,整個牆角頓時一片大亂。

不管是被清軍逼著上前的民壯,還是作為監工的清兵,一個個全都抱頭鼠竄。

人的血肉之軀如何比得了把城牆都能轟塌的炮彈?

那缺口處本就磚石雜料堆積,數十發炮彈襲來,頓時數不清的碎磚爛石頭四下橫飛,粘著了那就是一個死。

“老何,走,往外走!”

李飛拉著朋友何秀才的胳膊,逆著人流向外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