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隨後的兩月時間裡,兵力且處於弱勢的明軍水陸,在秦朗在指揮排程下,先是水戰大勝一舉奠定了整場戰役的基調,再是陸上沿途阻截,使得清軍一再調轉方向,最終浙中之戰大獲全勝。

然後追殺到贛西的廣信府,三四萬清軍八旗連同數萬左軍精銳,竟然就只剩下了不足三千人逃脫生天。

清軍的這一敗可以說是敗出了新天地,敗出了新高度。

不提左軍,只說三萬多滿漢蒙八旗和外藩蒙古兵馬的死難,那就是砍斷了韃清的一條胳膊啊。

雖然反覆的廝殺中秦朗軍也損失不小,前後至少付出了五千人的傷亡,但比起韃子的損失,那是不值一提。

雖然覆盤整個戰局,這樣的戰鬥絕非是一個經典的正面角逐,而是透過一系列的小規模戰鬥,才導致了最終這樣的一個戰果。

這並不能徹底粉碎八旗兵的驍勇聲名。只能說把‘無敵’這兩個字從他們頭上去掉了而已。

然秦朗在整場大戰中所表現出的指揮才能,卻顯然是得到了一個極佳的驗證。

可不是誰都能一步步的把大幾萬清軍比如絕境的。

所以,這一戰秦朗獲得的好處比當初徐州大捷和膠東大捷來的尤多。

今後誰還敢不正視秦朗的帥才呢?

如此配合著秦朗軍的英勇敢戰,配合著秦朗本身的多財多億,這簡直是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撫州清軍很快就退回了臨江,秦朗也沒有繼續提兵追擊清軍,而是彙集大軍,乘坐船隻走水路進到了鄱陽休整。

雖然秦朗軍還遠稱不上筋疲力盡,雖然秦朗之初也有過趁機拿下九江,幫助明軍鞏固長江中游防線的念頭,可現在他已經不怎麼這麼做了。

哪怕大軍從鄱陽出發,殺到九江很是容易,因為鄱陽湖面已經全被明軍掌控。

可不想再給老丈人賣力氣了,那就是不想了。

處理還不討好,何必呢?

橫豎秦朗大軍屯駐鄱陽,啥都沒幹就已經讓清軍自覺的收縮兵力了,極大的改善了贛西明軍的境地,那還有啥好說秦朗的?

同樣是至此,秦朗軍此戰的傷亡和損耗報表也徹底交到了他的手上。

六千人的傷亡,兩千三百五十七人的陣亡,上千軍兵傷愈後的退役,這都讓秦朗的心揪疼的。而至於期間的物資損耗啥的,秦朗就不在意了。

大底兒保平。

追擊清軍的繳獲和戰爭支出大體平衡,可是兩千多人的陣亡撫卹,還有上千傷兵退伍後的安置費用,可全都要秦朗自掏腰包。

秦大駙馬當然不會吝惜這些錢財,他只是為三千多軍兵感到痛惜。

江山一戰太不湊巧了。

如果不是那場該死的大雨,秦朗軍的傷亡不說能減小多少,只陣亡官兵的數字減小一半,那都不在話下。

自從秦朗拉起隊伍至今,兩三年時間了,他還是第一次損失這般慘重的呢。

不過好處也不能忽略掉。軍中的精氣神更上一層樓了,在江山之戰後,秦朗軍損失雖然慘重,可也練出了一支無敵精兵來。

這一戰讓秦朗軍上上下下徹底放心了手中的刺刀,這玩意兒真的不比刀槍差。

損失不小,可秦朗很快的就整理好了心情。

穿越以來,他對人命看的真心越來越淡了。

怪不得說帝王一怒流血千里呢。

你處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見多了人命的喪失,久而久之了你就會越來越不把人命當回事,而只覺得是一個數字。

再有就是‘慈不掌兵’的這句話,現實也逼的你越來越理解的深刻它。每次戰後,看著長長的陣亡名錄,你要是稍有慈悲情懷,那也就不用活了。

所以,愛兵如子真心是一個極好的品質。

而作為一個合格的上位者,每場大戰後,你要考量的絕對不是如何如何對不住這些陣亡將士,而是先要思量一下這對自己所率領的大軍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付出這樣的代價又值不值得。

上三萬的八旗韃子和數萬左軍精銳與六千傷亡軍兵的數字作比較時,那是再值得不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