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多軍兵瘋狂的逃奔江邊,最終被黃蜚、鄭鴻逵接應上船的人還不足四千,其餘上萬人非是被殺就是被俘。

盧鼎軍本也在撤退之列,但城外明軍全速崩潰,他見勢不妙忙收攏軍兵回銅陵,與留守銅陵的劉肇基、乙邦才部和合兵一處,倒也讓銅陵守軍增添了一些兵力。

劉肇基呆呆的立在銅陵城牆上,對於這次慘敗,他發現自己竟然沒有半點驚色,彷彿早就預料到了一樣。

只有內心深處那股叫人整個人都覺得壓抑的喘不過氣來的陰鬱久久也消散不了。

這就是大明啊。

明明江淮之戰就表現的很好,黃闖子、秦駙馬親力主持,沒有那些文官們來添亂,怎麼到了眼下就又變回去了呢?

劉肇基跟東林黨繫結的是很深很深,可這真不代表他願意被個外行人指手畫腳啊。

就像眼前這個,明明知道不對,偏又無法勸阻,眼睜睜的看著上萬將士化為烏有,那種滋味外人是想象不到有多麼的絕望的。

當然,崇禎帝現在就也很是絕望。

好女婿派來的一千兵,剛到蕪湖就立了大功。但好訊息還沒讓他開心兩天呢,史可法就真的來給他餵了一坨翔。

崇禎現在無比慶幸自己把黃得功拉回了京城,要不然他連個能依靠的都沒有。

畢竟這種大戰不能把趙之龍、劉孔昭或是張世澤、李國楨之流拉出來充數的。

那在京城坐鎮各城門,和真的領兵打仗抵禦外地,那是兩碼事。

但是有黃得功就能頂住這一仗嗎?

戰火的燃燒讓錦衣衛和東廠的訊息傳遞速度大為減速,但是再慢,金陵還是能收到一些湖廣的訊息的。

比如說吳三桂已經帶兵攻打岳陽了,然後多鐸已經到了襄陽,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已經率軍從武昌向東而來,一起殺到的還有貝勒尼堪和貝子滿達海。

這兩人引著上萬八旗兵也正在東進。

可以說,清軍現在已經把李自成放在了次要位置,而把主要矛頭對向了金陵。

不但有阿濟格和投降的左軍,後續的主力也正在跟進呢。

齊魯、淮西和中原的各部清軍雖然也還沒有動兵,卻紛紛擺出了一副要幹仗的架勢,這明顯是在牽制江北的明軍麼。

這種情況下金陵真的是一副風雨飄搖。

史可法在這個時候餵了崇禎帝一坨翔,那不止是噁心到了崇禎帝,更叫整個金陵朝堂都一片的風聲鶴唳。

南都京營縱然一直在擴充兵力,然鳳陽的兩萬軍,史可法帶走的萬多人,還有佈置在和州滁州的幾千人,這就已經把南都京營掏空了大半。如今城內算上招募的新兵,滿打滿算也不過兩萬人。

黃闖子能憑藉著兩萬人就拒敵於城外嗎?

而且金陵已經把所有的力氣都使出來了,可清軍在解決了西北問題後,主力兵馬陸續的南下,便是捨去了吳三桂的四萬關寧軍,多鐸手中可也握著五六萬精銳。

這股力量根本不是鄖陽的徐啟元可以招架的。

甚至多鐸只需要留下很少一部分兵力鎮守襄陽,就能讓徐啟元難以出鄖陽一步。

到時候五萬清軍主力南來,哪個地方又能頂得住?

方岳貢、範景文等大臣也是清楚這一點,他們彼此遞著眼色,這局勢都到這一步了,怎麼看都要請外援了。

要不然贛西江南大片的土地都淪落清軍的手中,屆時他們就是守住了金陵,又如何?

在方岳貢和範景文看來,這接下的戰事之關鍵,根本不是能不能守住金陵,而是怎麼去擊敗東來的清軍的問題!

誰叫眼下的清軍與此前一次次越過邊塞殺入中原的清軍不一樣了呢。

只有大敗他們攻勢,一舉把清軍逼回九江去,至少是九江,當然武昌更好,穩穩的在江南西部佈置下一道堅固的防線,這樣才能確保金陵和朝堂的穩固。

而後坐等張獻忠的舉動。

後者絕不是坐以待斃的人。目睹了眼下的局面,張獻忠腦子傻了,才會按兵不動,繼續的坐山觀虎鬥。他肯定會兵出夔州,殺入荊楚大地的。

甚至聯手漢中的李自成部,出兵關中也是一條路。

那時候韃清就又有的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