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跟當年教員他們舉事的時候,那也是有很多人背叛了自己的出身階級的麼。

當然,秦朗現在是不敢跟偉人們相提並論的,因為他清楚自己身邊圍攏來的開明士紳,肯定有很多人是牆頭草隨風倒,還有不少人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更有一些人是看好秦朗軍的未來,想的更加長遠。

真正發自內心的認同秦朗政策方陣的人,或許有,但絕對很少很少。

秦朗清楚他身邊的人是什麼貨色,卻不會驅除他們,要團結更多的人麼。

這些人甭管心裡頭是怎麼想的,他們能明面上表示服從,這就夠了。

就像各州縣軍管會的牌子一掛起來,就也有一部分秀才童生和衙門裡的差役文書主動投效秦朗的,你甭管他們心底裡究竟是如何想的,只要來投,那就都收了。

這就是勢!

一如此前的老奴老李一樣。

在你舉起大旗,並且不斷的發展壯大的時候,那就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投效。

秦朗的路線方針與大明朝有很多的不同,老奴時期的後金,和皇太極中前期時的韃清,與大明的路線方針就完全一致嗎?

老奴和皇太極有傷害到那些降將降官們的利益了嗎?

李自成的大順是什麼方針策略,對地主士紳階級又是怎樣的傷害?

這都是再明白不過的事。

但不還是有很多降將降官紛紛湧現嗎?

這全都是一個道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當介入的外力足夠強勢的時候,你不想粉身碎骨,那就只能低頭,只能順服。甭管你內心是不是一百個一千個反感這個路線方針,你都要為之服務。

同時呢,時間也會改變很多很多的東西。

隨著秦朗軍這個勢力存在的時間一點點增長,既得利益者集團就也會越大的壯大,一直增長,一直壯大,直到新的既得利益集團徹底覆蓋或是同化了前朝的既得利益集團,那新朝的根基就徹底的穩固牢固了。

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秦朗有一定的耐心。

……

秦朗對未來有一定的耐心,沈志祥對眼前的秦兵營壘也半點耐心也沒。

當天夜裡他就發起了猛烈攻勢。

大批清兵本來是悄悄的抱著大捆的蘆葦一點點向壕溝抹去的,結果秦朗軍佈置在陣前的地雷讓他們的身影顯露無疑。

當地雷爆響之後,一顆顆早就蓄勢大發的煙花立刻飛上了天空,把外圍的清兵身影映照的清晰無比。

下一刻槍炮齊發。

一顆顆開花彈殺傷力十足,而且火焰還往往引起了蒲葦的燃燒。

清軍的攻勢整個就亂成了一團糟。

不是因為臼炮 開花彈的殺傷力有多麼的強,而是蘆葦蒲葦燒得太旺。

百脈湖旁的蘆葦蒲葦可都是枯黃顏色而非綠色的。這天氣才暖和幾天啊?

所以它們是沾點火星就起火,燒得不要太亮堂了。

直把沈志祥氣的險些背過氣。

但他並沒有放棄,先把清兵們扯下來,任憑陣前蘆葦燃燒,等到火焰熄滅後才又讓清兵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