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水師的輝煌(第2/3頁)
章節報錯
當年萬國來朝的大明,就是因為士紳官僚不斷的挖牆腳,以至於朝廷歲入年年減少,而朝廷沒錢了,那軍兵的錢糧就會不足,自然就大不了勝仗。
然後朝廷越輸就越要編練新軍強軍,就要加大對普通百姓的搜刮,惹得百姓民怨四起,最後外頭的強敵滅不了,內部又遭逢天災人禍,農民軍四起,以至於短短二十幾年,大明就落得現今這幅慘淡模樣了。
所以那些整天想方設法的偷稅漏稅計程車紳地主們,他們是一點理兒都不沒有的。
那下次這些人要真的敢以卵擊石,安義飛也絕不會手下留情。
三四千人的隊伍浮海北上,先是北上襲擊了長蘆鹽場。
所謂長蘆鹽場可不是指單單的一個鹽場,而是泛指整個北直隸沿海鹽田。
《滄州志》有載,原古漳河支流在滄州境內,因岸邊多生蘆葦,故稱為“長蘆”。南北朝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在此設縣,因名長蘆縣(今滄州市),北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廢長蘆縣改長蘆鎮。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設河間長蘆都轉運鹽使司。主要管理北直隸食鹽的運銷和鹽稅等。以運司駐地在長蘆鎮而冠以“長蘆”二字。自此以後,整個渤海沿岸鹽區就都沿用“長蘆”稱呼。
滿清在入關後很快就著手恢復起了長蘆鹽事。
因為鹽這東西是民生必不可少的東西,是實打實的財源。
只不過韃子把鹽課轉運從滄州轉去了津門,但機構依舊沿用‘長蘆’二字。
安義飛現在不可能再去攻打津門的,連滄州他都打不了。可是近海大片的鹽田卻是一個個大腿張開的娘們,任由他縱橫馳騁。
所到之處,灶戶鹽丁一律統統掠走,大批食鹽也被裝上船,沒幾天就搞的渤海沿海秩序大亂。那剛剛被韃清理順了的長蘆鹽事,轉眼就打了水漂。
雖然現在的北直隸多的是人丁家口,只要鹽場招募人手,永遠也不會缺人。
但新人如何能頂的了老手?
何況安義飛在搶人的同時還把煮鹽的鍋灶一併搶走搗毀,甚至時間充裕的時候,他們還大舉破壞鹽田。
而待到反應過來的清兵紛紛向各大鹽場殺來的時候,安義飛早就滿載而北上了。
他沒有回登州。
不管是之前的大清河戰鬥,還是眼下的事兒,根本就累不到安義飛部。
前者說是打仗,實則還不如說是武裝旅行,也就濟南城下真的放了幾炮響聲,後者更是一頓搶掠而已。
不管是戰鬥熱情還是精力體力都沒什麼大損耗的安義飛部,直接沿渤海北上,寇山海關自然是沒得手,卻轉眼就廣寧前屯衛,然後佔據了覺華島,一邊休整,一邊對著遼海沿海地區大肆的騷擾起來。
從遼西的錦州地區到遼東的蓋州、復州,甚至一度順著遼河北上,兵鋒直接打到了海州。
就是這小小的三四千人的水師部隊。
以覺華島為基地,在遼海地區四處出擊,可謂戰果累累,極大動搖了我韃清的威信。
畢竟那可是愛新覺羅家的老巢啊。
短短兩個月不到,先是大清河沿線丟城失地,然後是長蘆鹽場遭劫,接著就是更加離譜的遼海之行。
從遼西到遼東,從錦州這樣的軍事重地,到蓋州、復州及海州這種多年不聞戰火,早已經被韃清視為腹地的所在。
安義飛部所到之處幾乎是攻無不克,只有極少城池沒能打下,比如說錦州和海州。
錦州是有好幾百八旗兵屯駐,算上老弱婦孺和包衣,能拉起好兩三千人力。
不過安義飛他們以戰船為後盾,又有槍有炮,甚至還有一兩千灶戶鹽丁當附庸兵,錦州的八旗兵也奈何不了他們。甚至在馬甲兵出擊時,還被槍炮一陣集火,被幹掉了四五十人。
然後海州則是因為城外的遼河之流沙河太細小了,不說通行兩千石的沙船吧,就是千石沙船都走不通,估計二百石五百石的小沙船是能透過,可安義飛手下又哪裡有這麼多的小沙船啊?
只能先把擱淺的千石沙船給拖拽出來,船隊先行返回遼河,再集中軍中的走舸小船,運載著軍兵槍炮,來打海州。
結果盛京的清兵增援早就到了。
故而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