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蒲州。

大軍彙集,民夫洶湧,車馬如龍,旌旗如雲,整個一派如火如荼之勢。

作為秦軍的一個分戰場,雖然只集結了不到三萬人,卻已經把對岸的清軍給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並且隨著一門門重炮的抵到,對面的清軍守兵越發的安靜如雞子,一個個從上到下盡皆在瑟瑟發抖。

要知道,蒲州這地方是一個上朔兩千年起,就為渡河良渡的地方。

雖然蒲津橋已經不在了,可只要火力掩護的當,照樣是發起渡河的好地方。

因為這地方水流平緩,且兩岸都有平地,可以直接通往關中與河東的要害。

一邊能迅速抵達長安,另一邊可以東取河內,南則去孟津偷襲洛陽。所以古往今來圍繞著蒲津發生了許多此大戰,比如西晉的覆滅,東西兩魏的對峙,還有李淵進取關中,以及安史之亂,還有金滅北宋和蒙元滅金,佔領關中的戰鬥都是透過蒲津渡開始的。從中原方向來看,潼關是關中的正門,而蒲津渡則是關中側門。戰略地位不是一般的重要。

所以從戰國時候到不久前的那一場災難性大水,近兩千年的時間裡,蒲津橋雖然時不時的會被損壞,卻始終都是溝通關中與河東間的重要通道。

也是黃河之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座浮橋。

當初盛唐時候,因為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古老的蒲津竹索浮橋不堪重負,於是一座更牢固、更宏偉的蒲津浮橋呼之欲出。

大唐動用了當時全國年產四分之一的鐵量來鑄造鐵牛、鐵索、鐵山、鐵人啊,可以說是“舉國之力”也不為過。

八隻鐵牛在兩岸繫住鐵索,鐵索連線舟船,舟船固定浮橋,蔚為壯觀。

鐵索橋改建以後,還在橋東岸還專門建了一個“鐵牛村”,不種田不納糧,專職看護蒲津橋和鐵牛。

不過唐朝過後,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東移與南遷,關中逐漸衰落,蒲津橋就也失去了之前的重要性。加之北宋以後黃河頻頻改道,時有河沙淤積,又有洪水滔天,蒲津橋終於從冷清走向衰亡。特別是幾十年前的一次大漲水之後,黃河主流向西邊移去,淹沒了位於西岸的四隻大鐵牛。原本依靠兩邊岸上的鐵牛鐵人作為錨定船索的地錨,即便橋身毀損,浮橋也可以很快架設或修復,但這一次,橋廢渡絕。

老李渡黃河打河東的時候都沒有走這條路。

可李自成不走蒲津,不等於秦軍不能走蒲津。

因為雙方的外在因素全然不同。

李自成手裡能有秦軍這等壓制性的火力嗎?

清軍一敗長江,二敗齊魯,三敗北直隸,四敗河東,早就把手裡的大炮重炮丟的一乾二淨。

哪怕他們在關中落腳後重建了炮廠,可四敗河東的時候也又丟了一批。

現在長安炮廠出產的大炮根本就不夠清軍用的。

尤其是現在,那些僅有的重炮,很大一部分部署在了潼關,然後是陝北的榆林,只有少量的火炮被送到了朝邑。

“貝子爺,安郡王回來了。”

佛克齊庫這幾日被對面的秦軍搞得睡臥不寧,他是真沒想到獨自領軍時候的壓力竟是那麼巨大。

還好他四叔回來了。

雖然佛克齊庫不清楚到底出了什麼事,讓攝政王在這個節骨眼上竟不管不顧的宣召嶽樂前往長安議事,可現在嶽樂回來了,他身上的擔子一下子就卸掉了。

“快,備馬,我要去迎接四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