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只這些降兵和他們的家眷,比之大同府本有的人口來,那還是個很小的數目。

韃清對中原的侵佔,從骨子裡就透著滿滿的血腥,就透著無法遮掩的血債。

但拿下了大同的清兵並沒有繼續對關中地區展開攻勢。

阿濟格連中條山以南地區都沒招惹,可見連月的廝殺也叫他們自身筋疲力盡了。

所以,清軍還會不會在冬季裡對南面大肆用兵,便就是一個不可預知的事兒了。

但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人家早晚還是會殺來的不是?

秦朗可是知道劉澤清在齊魯這陣子根本就沒做啥正事,那地兒的三個藩王,雖然看似都在招兵買馬,但他們的人兵素質絕對堪憂。

包括登萊在內的明軍,看似人數在暴增,但質量堪憂,一隊隊人馬根本不堪一戰。

不說清軍調動在黃河以南的南路軍主力來進攻齊魯了,哪怕是以北直隸的降兵為先頭,配合著豪格手下的這些個八旗兵,那就很有可能一舉掃蕩了齊魯。

別看齊魯各地團練兵數以萬計,但等到清兵真的殺到,很難說他們中有多少人願意拼死抵抗。

江淮之地的兵馬也同樣變動不大。

劉良佐和高傑部真的能成嗎?

前者就不提了,後者可一直徘徊在歸德境內,連跟李闖軍鬥一鬥都沒有。

大明現如今唯一可喜的就是京營的實力和數量在一步步增強,這是真正的硬實力在上升。

而且左良玉在荊北也漸漸站穩了根腳,袁宗第的大軍退回了荊州,白旺也縮回襄陽,把荊北長江一線的廝殺教給了老回回馬守應部。

而此時於明末時局中翻雲覆雨了十數年的老回回馬守應已經病逝,其部雖然沒星零四散,可大勢卻已去也。

左良玉守在漢陽不去主動攻殺,馬部也不去攻打,兩邊近乎相安無事。

朝廷還由此與鄖陽的高鬥樞、徐啟元等聯絡了上。

而後改何騰蛟為偏沅巡撫,由高鬥樞任湖廣巡撫,徐啟元認鄖陽巡撫不變。

現在這局面,乍然一看真就是大明在徐徐上升,老李在江河日下,而兵鋒勁銳的韃清卻又被老李吸引的死死地。

蜀地的張獻忠也沒能徹底擺平川中之地,秦良玉是無力反撲,可也幾次挫敗了大西軍的攻勢。並且老張他還吃著碗裡看著鍋裡,派人偷偷摸摸的向川北去,卻是先勝後敗。

他不但想要川北,更想趁著李自成失利自顧不暇的機會奪取漢中,那地方於川中的重要性是個人都能知道。

而李自成原先鎮守在川北的是降將馬科部,本就戰意不堅的馬科又恰逢李自成京城戰敗潰退,所以很快就被張獻忠大軍擊敗,退守漢中。

至此張獻忠才算是佔據了除石砫(秦良玉)、黎明之外的蜀地全境。

這時候老李正忙於擺脫追兵、平定各地叛亂、穩固防禦,所以並沒有什麼反擊舉動。

但張獻忠不知足啊,想要再接再厲盡取漢中,前鋒張(李)定國,倒也順利的擊敗了闖營大將韓文佔據漢中地區。但隨後賀珍就率部馳援漢中,迅速擊敗並生擒獻忠義子、大西虎威將軍張能弟於褒城。接著又兩敗張(李)定國軍,使的張獻忠只能率軍回師。

不過李自成跟張獻忠打不起來,老李現在滿腦門的鞏固地盤,抵禦韃清,才不會跟張獻忠真打起來呢。

這天下就這麼個局面,兗州的兵馬還沒用上,津門的人也快回來了,登州現在依舊是登萊巡撫曾化龍在主導,秦朗軍只是一邊加強水城的城防,另一邊使人在交州做活——修築稜堡群,在後世的青島位置紮下一個點來。

這樣即便局勢惡化到極點,清兵直接攻入了登萊,有了登州和交州一南一北兩個釘子,那膠東局勢就也脫離不了秦朗的把握。

所以你說他現在能幹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