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人生的抉擇口(第2/2頁)
章節報錯
哪怕他有個哥哥在韃清那邊,跟著祖大壽一塊降清了。
那崇禎皇帝手裡握著是他的親爹啊。
焦灼、苦悶;往事、眼前的種種事變,一時間都湧上了心頭……
自投身行伍以來,吳三桂一直馳騁遼西走廊,與清兵長年周旋。雖然多是在捱打,但他也有自己的盤算,覺得關寧一線穩固,關隘險阻,加之關寧兵兵勇悍,清兵就是傾力來打也難以突破。
所以別管清軍入塞南略了多少次,那都是無根浮萍,他們終究是要回來的。
吳三桂憂慮過時局艱難,尤其是豫西決戰孫傳庭潼關敗亡之後,他就知道關內的局勢再也不同於以往時候。
農民軍再也不是被明軍趕的跟孫子一樣的烏合之眾了。他們是能跟大明分庭禮抗的存在了。
但任是他高看了李自成,也想不到李自成會如此迅速地把定鼎天下二百餘年的大明逼到生死存亡的地步。
不能想像數量龐大的明兵和眾多如雲的將官竟是如此不堪一擊!
大同、宣府和居庸關,十幾萬兵馬竟是不發一箭的盡數投降了。
他簡直不敢相信眼前所發生的這一切。
不久前,他還是堂堂的總兵官平西伯,而今天,君王就已經是棄國而逃之軍,他成了唐威武郡王郭昕那樣的飛地孤臣了。
吳三桂很有自知之明的,他清楚自己做不了郭昕。
真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骨頭是硬不起來的。他才33歲啊,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他為什麼要想到死呢?他還是一軍的統帥,掌握四萬人的強大武裝力量,其中有三千餘人還是他吳氏的子弟兵,憑藉這個資本,他自信能在天下亂世之中取得一番的作為。
可轉而他又想到自己的家,父母兄弟妻妾等三十餘口人在皇帝手心裡,他要真投李自成,那豈不是送爹孃兄弟去死?
也不對。皇帝不見得就會真下辣手,那樣的話跟他吳三桂可就解下結不開的死仇了。
但總歸是生死未明,吉凶未卜的。
一陣陣懸念而產生的隱憂撕扯著他的心,把吳三桂人都要撕碎了。
今後怎麼辦?他徘徊不定,心無定算。
投清嗎?這一出路時不時的在他思想中閃現過。
只能說吳三桂還是很孝順的,潛意思的他就排斥投降李自成,但投清了,他爹也一樣艱難啊。再回顧以往他與滿清的一系列廝殺,還有關寧軍立軍之初打遼軍那裡繼承來的基本思想,投清真也非其所願。
吳三桂覺得自己就處在一個人生的抉擇口上,生路只有一條,其他的全是萬丈深淵,可偏偏四周全是濃重的迷霧,他一腳踏出去,很可能就會墜入無底深淵中。
然而局勢殘酷就殘酷在他必須立刻做出決斷。
要不然,李自成饒不了他,而滿清在得知訊息了後,也很定會插上來一腳。
吳三桂估量了各方面的力量,權衡利害得失,最終還是採取了靜觀形勢變化的態度。
他一邊跟李自成通透訊息,看李自成對自己的態度;另一邊再使人向津門的皇帝告急,好歹也把崇禎皇帝給糊弄了。
但願李自成不要欺人太甚,不然他來一個聯清滅虜,那也不是不可以的。
“給白廣恩、唐通一個教訓就成,讓他們乖乖的回薊州去。”
探馬已經送來了最新訊息,白、唐二將已經統帶大軍向著永平府奔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