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南幸詔書(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當然就需要把大量的兵丁分到各個地方了。
比如晉南,本來那一塊是高傑那個混蛋玩意盤踞的,可在李自成大舉進兵河東的時候,高傑拔腿跑了。
而對李自成言,他雖然恨不能千刀萬剮了高傑,但他的首要敵人卻是河東巡撫蔡懋德,然後是周遇吉。只有把蔡懋德和周遇吉先行收拾了,才能再掉過頭來修理高傑。
結果高傑人就趁著這個時間給跑了,還一跑就連中原都不待了,直奔江淮去了。
這就跟一股龍捲風一樣,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所顧忌。
在敗壞人心的同時,卻也替李自成清理出了大片的空白之地,李自成自也不能眼睜睜的看著空白無主之地重新變回朱字旗號啊,就只能不斷的分出兵力,乃至把一些個降官都派出去任職。
武寧關一戰之後,劉芳亮兵出井陘也進展順利,這個範疇就又新增了北直隸地區。
並且還要留下兵馬挾制大同的姜瓖和宣府的王承允,以至於在這個過程中,李自成身邊的可戰兵力是在不斷減少的。
但即便如此,李自成身邊依舊有十萬可戰之兵,而且這十萬人還多是老營老軍,是李自成五營兵制的主力部隊。
至於把這十萬人說成數十萬眾、百萬眾,這不很正常嗎?
要清楚在這個時代,只要人臉皮厚一點,就完全可以把民壯民力也歸納入大軍中的。
十萬主力連同數量眾多的隨軍民夫民壯,這個進度,李自成真的是想快也快不了的。
不過劉芳亮卻十分給力,就在秦朗都認為沒有危險了的時候,津門衛突然傳來急報——劉芳亮兵出靜海,這都已經打到津門衛南門口了。
後世時候從保定到津門那是十分便捷的,可在明末這個時間點,保定與靜海之間卻隔著得勝澱和三角澱兩大水泊,中間的陸路相當狹窄。
如果津門衛有足夠的兵力,在靜海設下兵馬防禦,劉芳亮部又缺乏漕船,想要拿下靜海還真要費點周折。
然而津門衛的兵馬根本就無力去守衛靜海,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劉芳亮的一支前軍奪取了津門的南大門。
即便皇帝在十七日日落時候就乘坐船隻抵達了津門,還隨行帶來了一支軍兵,可整個津門依舊人心惶惶。
甚至因為崇禎帝的到來而更加驚慌。
這就是板上釘釘的要被李闖軍打了。
大明皇帝在此,李闖軍怎麼可能放過呢?
不過有近在咫尺的秦朗軍,還有黃蜚、沈廷揚和馮元颺的兵馬,崇禎帝心裡倒一點也不慌張。
打不過就逃麼,乘坐海船而去,闖賊還能追到海里嗎?
事實上當崇禎帝人抵到津門的那一刻起,大明的走向與歷史上的原本軌跡就迥然不同了。
崇禎皇帝眼中根本沒有驚駭的李闖軍,而是先就頒佈南幸詔書。
號召天下忠勇之士南赴金陵,於南都待用。
然後連發詔書,一邊把李自成說成是天下大害,號召北地忠勇之士抵抗闖賊,但凡建功,必不吝封賞;一邊把吳三桂、左良玉、鄭芝龍、劉澤清、黃得功、劉良佐、高傑,包括秦朗在內的這些個兵頭,或是從伯爵提升到侯爵,或是封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