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秦朗的遊戲規則(第2/2頁)
章節報錯
作為一號車間的管事和大師傅,蔡大賢壓力山大啊。
他可不願意失敗,這事兒要失敗了,必會大大影響到他的前途的。
作為一個匠人,蔡大賢已經走到了秦朗現有體制的頂端,已經進無可進了。他不願意抱著頭等大師傅的牌子不思進取,他還不到四十歲,他還有一顆強烈的進取心。
雖然從三等管事上再進一步,那他頭等大師傅的待遇必然會被取消,蔡大賢等於是捨去了技術職務走上了行政職務,但是當官是這個時代所有人的夢啊。
蔡大賢在金陵營繕所幹了半輩子,也沒聞到一絲兒的官味兒,來到了鬱洲山島,他雖然很為頭等大師傅的待遇滿意,但在心底裡蔡大賢更愛車間管事的職務。
這段時間他不是沒聽過那些謠言,但蔡大賢並不放在心上,因為他知道自己只要能把炮架車做好,那一切就都不是事。
別說車間裡新進了兩個大師傅,那就是再進來二十個,也是等閒。
……
距離一號車間足足有十里遠的軍造局鑄炮車間。
上上下下有近三百人忙活的鑄炮車間,與其說是一個車間,倒不如說是一個小廠。
這裡在過去的倆月時間裡,已經造出了相當數量的虎蹲炮和臼炮,這兩種炮一個是小炮一個是技術含量低下的短身炮,後者的前身就是明軍早期大量配置過的碗口銃。
都可說是輕便靈活,能跟得上步軍移動速度的小型支援火力。
但秦朗的目標顯然不限於虎蹲炮和臼炮身上,他要做大做強,更需要長管加農炮,也就是被傳得神乎其神的紅夷大炮。
而且是大口徑的紅夷大炮。
這顯然不是個簡單的活兒。
在這個時代,無論是東西方世界的任何國家地方,鑄炮師傅那都是一等一的人才。
大明朝能鑄炮的匠人很多,可是能鑄造紅夷大炮的,乃至是見過摸過紅夷大炮的匠人卻很少。
大明第一次接觸到紅夷大炮是在泰昌元年,因為薩爾滸之戰明軍大敗,野豬皮勢頭大興,徐光啟把主意打到了西方火炮身上,濠鏡也很從心的以優惠價格賣給了大明二十多門大炮,還組織了一批炮手,結果事情不怎麼美妙,次年就無疾而終了。
直到五年後約翰牛的東印度公司的“獨角獸”號戰艦,在粵東海域突遇颱風,於陽江附近海域沉沒。而戰艦上的炮彈在隨後日子裡有被漁民捕魚時撈到。時任廣州府推官的鄧士亮正在陽江巡視海防,獲知訊息後,立即組織打撈船,裝備絞車和滑輪,僱傭精通水性的民夫,在附近海域打撈出18磅艦炮三十六門,其中的二十二門包郵北京。抵京後,有十一門炮又奔赴寧遠,為隨後的寧遠大捷立下大功。
至此,大明朝紅夷大炮的名頭響震天下。
而後的幾年裡,大明迅速完成了從外購火炮和聘請炮兵、技師教員,到自己組織人手鑄造出更大更強之新炮的整個歷程。
但這一切隨著吳橋兵變就有幾乎化為烏有,反而是孔有德等人的投韃,使得韃清也一躍擁有了鑄造火炮的能力。當然他們的鑄炮能力很差就是了。
之所以說這麼多,就是為了說明,鑄造紅夷大炮的工匠,在大明朝真的很少很珍貴。京城的匠營裡或許能找到,可淮安與金陵是絕對沒有的。
鑄炮車間對於這一任務只能是一點點摸索。
從口徑大小,到炮壁的薄厚,然後是炮身的長短,以及準星、照門、炮耳的位置分佈,這都需要一點點的打磨一點的進步。
鑄炮車間唯一能慶幸的就是他們有鐵模,如果只憑泥模來實驗,那時間之長會叫人崩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