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我倒是小瞧人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二百名弓兵的出現是個很叫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高陽就奇怪的很,秦朗既然手中握著有弓箭手,怎麼不一開始就整上呢?
卻不知道秦朗根本就沒想過用弓箭去射擊甲士。
此前在紀莊他都做過實驗,就溫家給他搞來的那二百張弓,用來去射甲士,根本沒大用。
明代的弓比之漢唐時期已經大有不同了,明代的弓都是小稍弓,是正兒八經的軟弓。
拉力別說跟秦朗手中的那張兩石硬弓比,就是弓力80~90斤的中等弓都一張沒有,全是弓力60斤以下的下等弓。
大約便是40~50斤。
這是明代弓箭的大趨勢,火器的發展讓明軍從一開始就走在了軟弓長箭的道路上,對於硬弓遠距離拋射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明軍的對手也少有重甲,對於破甲需求不算很高。
明《武備志》中有言,硬弓拉開後不能持久,不利瞄準,因此軟弓長箭是最合適的搭配,明邊軍常用的開元弓,便是軟弓的代表。這種弓弓力不強,容易拉開,不善射箭的人稍加訓練都也可以使用。
最重要的是,徐州地區的軍器製造業再是歷史悠久,再是規模巨大,他們也是私人企業。他們的最大客戶群並非是軍隊,而是地方上的鄉勇民壯,是士紳豪族的家丁打手。後者更不需要考慮破甲這一因素了。
所以拉力小但射速快,又容易培養訓練的下等軟弓就成為了徐州弓箭的主力了。
用這種下等軟弓去放箭,二三十步距離上也很難對披甲軍士造成影響。除非一箭正中脖頸。
秦朗給這二百弓手對標的群體就是小袁營大量的無甲軍兵,這些人身上只穿著冬裝棉衣,倒是防不住軟弓的拋射。
大量箭矢越過前方小袁營的披甲兵,落到了稍後的無甲兵頭上。那效果立竿見影!
小袁營前軍後方佇列立馬就變得混亂不堪了。
“弟兄們跟我殺,殺上去!殺上去!”
丁進立刻高聲叫吼著,任何一個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一難得的佳機,只要能把前面的這波披甲兵逼退,都不需要打垮他們,小袁營就露出敗像了。
團結在丁進周邊的軍兵們,聽聞此聲,精神立刻一陣,亢奮的喊殺聲再度響亮,聽得後陣的秦朗都渾身熱血沸騰。
而對面的小袁營人馬卻恰恰露出了一時慌亂。
本來兩軍拼死相搏,就像是兩頭狹路相逢的野獸,利爪尖牙,鮮血橫飛中,都在拼命的給對方以最大的殺傷。
可是自己在前頭豁出命的廝殺,後方卻一下子亂攪來了,人又不是機器,豈能不分神?
而這一分神,氣勢便已經洩了。
陣前的廝殺聲、兵器碰撞聲、慘叫聲、此起彼伏。
小袁營的披甲兵動搖了,哪怕主體並沒有露出頹勢,可戰況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魯荃急的直跳腳。
但現如今的他顯然沒有了開始時提著腦袋幹革命時的勇猛了,再讓他不畏刀兵的去奮勇當先,振奮大家士氣,魯荃沒這個勇氣!
作為高陽手下最得信重的大將,魯荃的小日子過得可是很舒心的,那不多的英雄氣和當初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勇氣,早就在酒色奢靡中蕩然無存。
畢竟現在又不是到了生死攸關的檔口,魯荃提不起拼命拼死的勁頭的。
高陽也急得直跺腳,那微妙的轉變可往往就是敗勢的初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