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直想起了二戰時期的西線無戰事,可現在的大明不是那個時候的英法啊,戰爭本身就發生在大明朝境內的。但你要叫他一個人去追擊去搞事情,他也不敢!

在這個時代,有著騎兵優勢真的就太無解了。

清軍哨騎遍佈四野八方,秦朗怕是領兵前腳才出顏集,後腳訊息就報到沐陽城了。

他只能從心了。

因為他的那些‘袍澤’們絕對不會跟著他去打清兵的,甚至在紀莊鄉兵遭受危險的時候,都不會有誰去搭救。

對於其他的所有人來說,‘勝利’就在眼前,‘勝利’已不可逆轉,大傢伙只需要靜靜的等著清兵開出城去,然後就能安心收割功勞了。大家何苦去犯險去送死?

秦朗略作試探就放棄了勸說,大家思維上就有不同,再多的口舌也是白費力。

“也不知道訊息送到昫山沒有?”

事不可為,那就另起爐灶。

秦朗立馬轉移目標,把眼睛盯向了海州。不是說服小袁營轉移兵力來伏擊沐陽清兵,那不現實,而是就海州城與袁時中再做一次py交易。

小袁營不可能長時間逗留海州的。

隨著清軍的北返,袁時中只要不是傻子,就肯定會順著清軍北返的線路,闖入齊魯,趁機奪取地盤,擴充實力。

當初他脫離李自成東去,那西邊就再也去不得了,何況眼下明軍在歸德和徐州屯有重兵,已經把他與李自成部死死的分割開來。

但南面有江淮明軍,雖然戰鬥力薄弱,但一經動員,人數卻會很不少。固守淮安等堅城足矣。長江之上亦有劉孔昭提領的水師,小袁營往南發展註定是打不開通道的。

又還要防備歸德徐州的明軍來抄他後路,那般的數萬明軍一股腦殺來,小袁營可就被困在這處死地,再無迴旋空間了,袁時中除非喪了智,是絕不會往南跑的。

東面又是汪洋大海,小袁營唯一的出路就在北邊。

恰逢齊魯一片大亂,總兵劉澤清一時間騰不開手腳,這個時候不趁機向北,奪取清兵離開後的大片空白區域,袁時中就是個棒槌了。

秦朗就盯上了海州。

他早就央中此地了。

這地方多好啊,有海港,有土地,還有天險。

後世大家所熟知的雲港市,市區現在一半的土地都還在海平面以下呢,雲港市海外的雲臺山,古名鬱州,為《山海經》中的十洲之一。到明末也還在海中,“圍亙三百里,築三城”。

也就是說,後世的雲港市區,現在一半在海平面下,另一半還是個大島。

不過自明萬曆二十一年“開黃壩新河,分黃經五河(漣水東六十里)、灌口(灌河口)入海”後,這兒的海岸就迅速外漲。

照這個架勢,用不了幾十年,這鬱洲山島就要跟大陸相連了。

歷史上海州的港口位置在二百年時光中不斷的挪移,原因就在於此。

黃河水帶來的大量泥沙不停的淤積著港口。

但現在鬱洲山島還是一個海上大島,其上土地平坦寬闊,四周臨海,秦朗是十分看重這麼個地理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