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併力,將開城三面圍的水洩不通。

開京城高麗王宮。

王昭站在高處,看著城外遍佈山野的火把,面如死灰。

在他後邊的分別是樸守卿、式會、雙冀、陳處堯、尹審徵、蔡仁範、王融、姜弓珍等人。

“我高麗基業,毀於此也!”

王昭得知契丹與倭國已經併力,意識到高麗全境除了開城,全部落陷,悲愴之氣湧上心頭,忍不住感慨長嘆。

開京依山而建,他們所在的高麗王宮更是落座于山巔,至高而下,方面十里一覽無餘。

今日便見契丹、倭國合兵,聲勢浩大。

夜晚山腳下燃起萬萬火堆,綿延數里,初略估計便有十數萬之多。

高麗連連失利,士氣大喪,京中兵士不足兩萬,面對十數萬的大軍,軍心動搖。

連高麗國王都發出了沮喪言語。

尹審徵紅著雙眼,沉聲道:“陛下莫要給城外的聲勢嚇到,契丹、倭國就算併力,也不可能在開京城外聚集十數萬大軍。如此陣勢,多半是虛張聲勢,亂我軍心。”

高麗舊貴族與雙冀、蔡仁範、王融這些漢臣鬥得厲害,相互水火不容。

陳處堯、尹審徵作為後起之秀,卻兩不相幫,位於兩者之間。

原本他們這種行徑,最不討喜。

但隨著契丹、倭國入侵,需要高麗舊貴族與漢臣齊心對敵。

陳處堯、尹審徵和稀泥的站隊方式就顯得格外重要,成為了連線雙方的橋樑,地位也是水漲船高,已經獲得首先發言的權利。

雙冀眼中閃過一絲怨恨,他來高麗就是為了求官。好不容易成為王昭的心腹,勸說他重用漢臣,削弱高麗貴族勢力,鞏固皇權,結果讓陳處堯、尹審徵佔了便宜,念頭焉能通達?

樸守卿也厲聲道:“身為高麗國君,焉能說此喪氣言語?我高麗人,寧死,亦不讓北地蠻夷跟倭國賊寇欺辱。”

作為開國勳貴,樸守卿這位老臣已經抱著與高麗共存亡的信念。

王昭也給激起了血氣,激昂道:“大相教訓的是,朕不該洩氣,我高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表明了態度,王昭激勵了文武官員一番,讓人各居其職,卻獨獨將陳處堯留了下來。

“陛下!”

王昭看著陳處堯,臉上並無先前的激昂,依舊一臉沮喪,長嘆道:“悔不聽先生之言,以至於落此境地。”

在契丹攻破平壤以後,陳處堯就向王昭建言,趁著還掌控海權之際,命人將王伷送往中原,保留高麗骨血,做備復國之用。

但王昭對於中原遲遲不派兵救援心存怨恨,並不信中原能夠幫其復國,拒絕此建議。

現在兩路大軍壓境,高麗滅國在即,軍心渙散,心中不免後悔。

如果早聽陳處堯之言,就算最後羅幼度不為高麗復國,至少還能保留高麗血脈。

而今……

王昭只能後悔一聲長嘆。

陳處堯並未接話,勸說王昭將王伷送往中原,其目的也是為了讓中原佔據高麗,更有道義合法性。

王昭深深的看著陳處堯,說道:“陳卿,朕知你有大才,依你之見,我高麗當真要滅亡於此?”

陳處堯緘默片刻,說道:“還有一線生機。”

王昭忙起身作揖道:“懇求先生教我!”

陳處堯說道:“尋找機會放棄開城。敵人圍三缺一,正好給了我們突圍的機會。高麗多山多林,蟄伏其中。依照臣估計,至少兩三年,中原契丹必有一戰。到時契丹無暇東顧,陛下可以招募百姓抵抗,重新糾集國中義士,捲土重來。”

王昭皺眉道:“既然如此,為何不在開京死守。開京城中糧食充足,未必堅持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