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有在對手露出破綻的時候,或者迂迴到背後偷襲。或者給敵方纏上的時候,他們才會選擇正面拼殺。

但契丹馬在體型力量上與中原常備戰馬不在一個檔次的。一般情況而言,正面對上只有吃虧的份。

當然他們能夠購得大馬,契丹也一樣能夠買來涼州大馬。

契丹在草原上就設有左、右鐵鷂子軍。與西夏的鐵鷂子不同,西夏鐵鷂是重騎兵,人馬都披甲的,而契丹的鐵鷂子軍只是將士披甲,馳突輕疾,如鷂之搏鳥雀。

但相較中原騎兵幾乎全是涼州大馬,契丹的大馬數量不會太多,有幾千就到頂了。

因為涼州大馬遠不及契丹馬那般吃苦耐勞,受不住東北惡劣的氣候,很容易得病死去的。

當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攻佔遼東等十城,獲七萬餘戶,斬殺高麗兵四萬餘人,唐軍陣亡不過數千,但是戰馬卻損失十之七八,便因如此。

東北惡劣的氣候,涼州大馬水土不服。

故而對於契丹來說,養涼州馬成本太高。

現在的他們承受不了。

也就在遼景宗耶律賢以及蕭太后掌權,遼國最巔峰的時候,才養得起鐵林軍這玩意。

現階段的契丹戰術還是以機動迂迴為主,弓箭襲擾為輔的打法。

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他們騎射以及契丹戰馬的優勢。

簡單實用。

以契丹輕騎為假想敵來訓練,日後真要遇上,應付起來也將遊刃有餘。

巡視了龍驤軍,羅幼度接著又去了張瓊的龍衛軍。

作為步騎混合編制的龍衛軍,訓練的方法以步騎配合為主。

作為御營司的親兒子之一,張瓊的龍衛軍步卒配備的是一身鐵甲,是這個時代最流行的鐵甲步兵。

看著面前鐵甲步兵所列的槍陣,羅幼度相信應該沒有任何人願意用騎兵衝這樣的軍陣吧!

張瓊作為最早跟隨他的將領,作戰經驗豐富。

讓他指揮上萬大軍或許吃力,可訓練指揮兩千兵士,那是綽綽有餘的。

勉勵了兩句,羅幼度依次去了天威軍、衛聖軍。

常思德是御營司的老將,淮南之戰,他也刷了不少經驗,對於兵卒的訓練已經有了自己的心得理念,天威軍在他手上虎虎生威。

至於李處耘的衛聖軍是羅幼度最看好的力量。

党進、張瓊、常思德、劉福皆是勇將,李處耘則是他麾下除了曹彬、潘美兩大帥才之外,最靠譜的智將。

因此李處耘手中的衛聖軍數量編制是最多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弓弩手。

冷兵器時代,他們華夏王城最強的武器永遠是勁弩。

儘管此時此刻契丹已經掌握了勁弩的製作方法,但他們並沒有單純的步兵,騎兵在馬上是無法使用蹶張弩的,配備最多的是適合馬上使用的手弩以及防禦城池用的床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