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心的力量(第1/3頁)
章節報錯
啟明星號總共只有五位正式成員,也就不專門設負責伙食的職位。眾人一致同意旅行期間大家輪流做飯,以示公平。
今天做飯的任務落在了拂曉騎士肩上,他們的早餐是兩片烤麵包,一根香腸,一份黃油炒蛋,蔬菜沙拉以及熱咖啡。
“艾蘭迪亞你做菜手藝還不錯哎。”公孫策說,
“和我平常做的差不多。”他剛去衝了個涼,如今換上了一套寬鬆的運動服,和大家一起圍在一張方桌前用餐,哇嗚則在地上吃著它的專用口糧。
正啃麵包的綺羅十分慶幸今天不是時雨零做飯,否則全船吃得最好的就得是哇嗚了。
艾蘭迪亞在麵包上抹著黃油:“簡單的王國式早餐很難作糟,我想我的廚藝離騎士奧莉安娜尚有相當距離。”
“她做飯手藝棒極了。”公孫策放下盤子,趴在桌上,懷念道:“我真想念她做的米布丁和奶酥……她還給我們做過閃電布丁來著,那時大哥吃了整整一盤。”
“恐怕現在莫垣凱只能吃她親手做的蔬菜沙拉與雜糧飯了。”艾蘭迪亞評論道。
公孫策相當無良地哈哈大笑。他把早餐拍了張照發給遠方的大哥,得到了對方回覆的兩個中指符號。
早餐很快被眾人一掃而光,他們迅速進入到今日的正經工作當中。艾蘭迪亞推來一面白板,開始在上面寫寫畫畫。
“總結一下當前的狀況。在絢磁之州的事件中,我們發覺民眾的觀念會影響當地圖騰的狀態。我們尚且不知這是一個單獨的個例還是普遍存在的狀況,這需要在之後的調查中逐漸揭曉。請注意,不要因單個事例而抱有先入為主的觀念……”
“容易進入對號入座的思維誤區,干擾判斷的客觀性。”公孫策接話道,
“道理大家都懂。我現在主要好奇的是,聖者是怎麼做到這種……離奇的事兒的?”艾蘭迪亞在白板的最上方寫出單詞:心意。
“我認為他利用了民眾的心意,從而將民眾與圖騰在精神面上聯絡在了一起。”秦芊柏舉手:“艾蘭迪亞老師,心意是什麼?”
“為了方便描述這一概念,我們要先從一個例子講起。各位還記得策在集願祭上的經歷嗎?”集願祭,零島匿神們滿足願望的祭典。
公孫策在那兒遇到了一位老資歷的匿神鐵匠,它後來去了蒼穹之都。
“我記得我那時想打造個心安的裝備來著。”公孫策撫摸著眼鏡的框,
“然後鐵匠老爺子給我科普了一下,說需要蘊含著特定心意的材料才能做出對應的心相武裝。有些生物天生就帶有特定的心意,也有些心意是因為人們‘相信’而被賦於在物質上的。我這眼鏡框上的心安就是由匿神們的感激與謝意而來。”艾蘭迪亞在
“心意”左下角寫上
“物質”,用箭頭將其連結起來。
“從這次事件中你得知心靈與思想具有力量,那就是我們籠統稱之為的‘心意’。點亮靈光的無常法使得以在修行中逐漸掌握與運用它,而對於沒有靈光的普通人們,那份力量又會以何種方式展現?”公孫策沉思道:“沒有靈光的話就沒法掌控自己的心靈,相當於力量被‘鎖’在了心裡……但特殊材料的存在已經證明人們的思想對客觀世界是有影響的。也就是說這份力量……所謂的‘心意’……會隨著他們的思考,行動而‘逸散’出來……附在其他的東西上?”艾蘭迪亞在
“心意物質”的下方寫上命名:材料。
“很正確,策。這就是絕大多數特殊材料的來源。天生具有心意的生物基本來源於巨龍現象的影響,它們是君主巨龍帶來的衍生物;後天帶有心意的材料則來源於人們成百上千年以來的‘相信’,例如秘銀能夠破魔,冰晶代表純潔,老樹的芯意味著神聖。這些心念對物質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使得它們擁有了對應的力量。”
“天生帶心意的生物是巨龍現象的影響,而這些奇妙的材料則來源於……”公孫策尋找著一個合適的詞彙,
“人類引發的超自然現象。人類現象?”
“貼切的形容。”拂曉騎士讚許,
“無常法使與迴天術士均則有著主動運用自身心意的能力,他們就相當於人類現象中的強大存在。你之前用超能力復現的秦秘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實際上,你並不理解這些武學的真正要義,你僅是用自己的心意結合技術原型完成了相似的效果。這是因為你現在有了極為強大的靈光,你的心靈強度與敏銳感知足以支援自己將虛無縹緲的心意固化在招式之中。”艾蘭迪亞動筆在
“心意”的右下方寫上
“力量”,將兩者相連後標記為
“招式”。
“但絕大多數時候,人們的心意不夠強大,也不夠專一。人類所產生的心意會更多,更廣也更繁雜,正如你現在聆聽著我的話語,頭腦中也在同時運轉著數十乃至上百個雜亂的‘念頭’,你會思索夜間的安排,思索明日的早餐,思索遠在蒼穹之都的親友……請注意,這些雜念的總量遠遠超出了專注的,集中的心念。那麼,這些心意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艾蘭迪亞從
“心意”中延伸出第三個箭頭,指向正下方的問號。時雨零開口作答:“這些逸散的心意數目廣而質量低,所以它們沒法直接影響物質。在靈獄界之外它們無法擁有力量,所以他們沒能成為能夠干涉世界的集體潛意識。但它們依然擁有共同點,一些由思考與創作而生的文化符號會成為它們的歸處。那是幻想中的神明,是某些預設成俗的傳統,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這些符號無法真正干涉現實,它們就像無數個沒有質量也沒有思想的幽靈,僅僅是……存在,就像古代的文化符號,像網際網路中的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