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在掃除全部障礙之後,免疫重建療法的零階段研發工作終於宣告結束。

——

是的,並不是開始,而是結束。

實際上,在拿到葉舟提供的技術文件之後,一隻由國內頂級臨床專家組成的攻關小組就已經被抽調出來,而他們的任務也很簡單,那就是100%按照技術手冊,在實驗室中完成第一例免疫重建療法的復現。

現在,他們已經完成了全部的小鼠實驗,正圍繞在最新輸出的報告前,討論實際的療效和人體安全性結果。

“BNDG小鼠的臨床前模型出來了嗎?結果怎麼樣?“

提問的是坐在最中間的一名白髮老者,名叫宣成,是國內免疫重建療法領域的元老,曾經在PBMC療法上做出巨大貢獻。

“基本上已經出來了,從目前的結果來看,這批小鼠的存活率都已經達到了100%,但是生存週期存在波動,接受實驗後的一段時間裡,有20%以上的小鼠出現了明顯的體重減少。”

“同時,我們還觀察到了少部分實驗體出現了狂躁、焦慮、甚至有自咬的現象。“

“對照實驗已經進行過很多次了,包括PBMC的劑量和療法都做了調整,但是很奇怪,這個問題還是存在。”

答話的是零階段工作組的組長林慶,他的臉上寫滿了疑惑,似乎對這個結果完全摸不著頭腦。

事實上,如果站在他的角度上來看,這個問題確實就像是撞鬼了一樣邪門。

所有能夠調整和控制的變數都已經調整了,所有人為或者非人為的擾動都已經排除了,甚至他們連實驗艙都換了好幾個,但該發病的小鼠還是發病。

——

或者說那也不能叫做發病,因為小鼠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病態性狀,體徵也一切正常,如果按照其他非核心實驗的要求,這甚至可以被當成是非關鍵因子略過了。

畢竟,老鼠發瘋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溫度變化,有可能是因為空氣太乾燥,甚至有可能是因為偶然踩上了一次靜電……

但是,在這樣的專案裡,他沒辦法對任何一點微小的異常置之不理,因為現在這個階段他們不是在探索,只是在複製。

他能確定的第一條基礎定理就是∶與其質疑技術文件會不會出錯,不如再重新檢查執行過程。

所以,基於這個判斷,他們甚至把實驗室裡的新風系統都換了,但卻仍然沒有解決接受治療後的小鼠隔三差五發瘋的問題。

“會不會是因為高比例人免疫細胞引起的GVHD問題?“

宣成皺著眉頭問道。

所謂的GVHD就是俗稱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在任何涉及到PBMC的免疫重建療法中都有可能出現。

“不會,我們已經嘗試調整過很多次了,已經排除了大部分的變數,確定不是GVHD導致的。”

”操作流程呢?有沒有人為因素導致的非標準動作?”

“沒有,我們就差一幀一幀地回放錄影了。”

林慶嘆了口氣,無奈地攤了攤手。

聽到這話,會議室裡的眾人都沉默下來,他們都知道這個專案的零階段實驗有多重要。

不僅僅是因為實驗室結果將會被緊急應用到一批重症免疫類疾病患者身上,挽救他們所剩不多的生命。

更重要的是,這次的結果將會驗證一個重要問題∶

那就是,免疫重建技術在全流程上,到底有沒有突破當前人類的技術水平上限。

如果連實驗室復現都沒辦法做到,就不用去談大規模的鋪開了。

後續的整個專案策略都會受到影響,原本計劃的以“成果”為導向的策略將會逐步轉換為以“建設”為導向,資源投入計劃也要做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