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在園區逛了一圈之後,兩人照例到固定的餐廳吃了口飯,隨後便各回各家。

時間其實還早,但無論是葉舟還是林零,他們手頭的工作都不允許他們浪費太多時間,畢竟關鍵節點的進度如果拖慢,那麼次級工序的效率就會嚴重受損。

回到家的葉舟給自己倒了杯茶,發了一會兒呆,沉默地休息了半小時之後,輕輕敲擊手環,進入了模擬器中。

按照他原本的計劃,下一次模擬的內容應該是要在“小太陽”和“生命之謎”中二選一,因為“智械之國”的技術還沒有完全消化,堆積技術沒法帶來最大化的收益。

但今天跟林零的溝通給了他啟發。

量子對糾纏實驗,也許真的有可能給人類所面臨的相鄰維入侵危機帶來變化。

而正好,智械之國的下一次模擬,就與量子糾纏有關。

“虛空迴響”。

這是下一次模擬的名字,簡短的模擬介紹裡說明了模擬的主要內容。

這是一次關於如何大規模製造糾纏量子對、並利用現有的量子計算平臺對量子對編碼,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量子通訊的技術。

這似乎是一個矛盾的事情,因為量子通訊,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已經是一個熟悉的事物了,甚至在2010年代,華夏方面就已經宣稱掌握了量子通訊技術。

為什麼這項技術會排在BCI直傳技術後面?

實際上,這是一個常見的誤區。

在大多數情況下,所謂的“量子通訊”,指的是量子加密通訊,也就是說透過量子金鑰分發、量子秘密共享和量子安全直接通訊等等模式,實現對傳統電磁波網路通訊的保護。

其核心在於“加密”,而非通訊。

當然,利用糾纏量子對實現資訊傳輸的實驗也並非沒有獲得成功,但要從實驗室階段走向應用階段,其中還有不知道多少艱難的技術門檻需要跨過。

不誇張地說,直到兩年前,華夏才基於量子計算機的逆向工程基礎上首次實現了穩定的、低衰減效應的糾纏量子對製造,這也是葉舟跟林零說“高敏度校準儀全國只有兩臺”的原因。

因為兩臺,就足以滿足華夏乃至全世界當前的實驗需求了。

所以,模擬器中所提供的技術,仍然領先華夏當前至少五十年以上,因為很明顯,它所帶來的絕對不是單個糾纏量子對的製造方法,而是一套完整的實現“量子通訊”的方案。

如果能將其應用,人類在資訊傳輸領域將跨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想到這裡,葉舟直接點開了模擬選擇介面,選中“虛空迴響”的選單,直接進入了模擬之中。

一如既往的,他並不指望一次成功,只時打算去劇情中看一看,先給自己一個大致的印象。

黑暗漸漸降臨,又緩緩退去,等他再睜開眼時,卻發現自己身處一片詭異的彩光之中。

高飽和度的光線刺激得他睜不開眼,緩了好一會兒,他才能勉強眯著眼睛直視那片光線。

那居然是一塊全息螢幕。

這讓他感覺無比意外,因為按照他此前從模擬器中接受到的資訊,根據這個世界的技術發展路徑來推斷,在BCI技術大規模普及之後,狹義的螢幕應該早就被淘汰了才對,怎麼可能還有這種東西出現?

稍稍定了定神後,葉舟站起身看了一眼周圍的環境,這時候的他才發現,他所處的是一個不算寬敞但極為整潔的房間,整個房間都被投影式的全息螢幕所覆蓋,而在牆壁上,卻掛著與極簡風格完全不撘的神色防護服。

這是一間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