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葉舟、陳昊、林零三人坐在華物院神光四號裝置總控處外用於休息的陽臺上,眺望著這片遠離城市的夜空,靜靜地等待那個至關重要的時刻。

葉舟的手裡端著一杯苦到舌頭髮麻的鐵觀音,陳昊坐得遠遠地抽著煙,而林零在靠倒在躺椅上,神情放空一口一口地嘬著吸管。

“其實你可以明天直接來看結果的,聽說你最近加班也很嚴重,再這麼熬下去,頭髮都要掉光了吧。”

葉舟放下手裡的杯子,語氣半是調侃半是關心地開口說道。

“沒關係啊,也不是天天都熬,這麼重要的事情我可不能錯過。”

林零嘿嘿一笑,繼續說道:

“再說了,核聚變如果能成功點火,對我的研究方向來說意義也很大,更多的電能就意味著更多的高能實驗,以後起碼不用擔心電費了。”

“還有,這次的光纖鐳射器如果表現正常,以後也可以用到鐳射脈衝加速技術上,到時候我們就可以用超級粒子束來搞對撞實驗了。”

聽到這話,葉舟點了點頭,回答道:

“那我倒是沒有想到這一點.......不過,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項技術的衍生範圍要比我原來預想的更廣,以後帶來的邊緣收益也會更多。”

“這是一個好事,技術還沒有真正應用就開始產生邊緣影響,這對一項技術生命週期的穩定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要是一項技術真的只能有一個單一用途的話,它的發展就要大受限制了這也是很多人更看好慣性約束聚變的原因,從技術本身來說,它具有一定的自持性,在發展的初期就可以實現自己養活自己。”

一旁的陳昊滅掉煙,湊過來說道:

“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畢竟這種大型專案,無論如何都是需要大體量的資金支援的。不過話說回來,磁約束聚變現在發展得怎麼樣了?”

葉舟微微搖頭,隨後回答道:

“磁約束、或者說託卡馬克裝置,其實發展的速度一直都是走在慣性約束技術前面的,現在國際上有ITER,國內有CFETR,這些設施都是直接衝著聚變電站去的,技術也相對成熟。”

“按道理來講,一個聚變研究的進展主要是透過等離子體的密度、溫度、有效放電時間這三個指標來衡量,而託卡馬克裝置在這三者的乘積上要比慣性約束聚變大得多。”

“但那也僅僅是大得多而已它也沒有達到可商用化的標準。”

“就好像大家都憋著勁兒要跳過一個懸崖,懸崖的寬度是十米,之前慣性約束技術跳了3米,但磁約束技術跳了8米,可結果都是一樣,還是要摔到懸崖下面去。”

“所以說,在真正跳過懸崖之前,不管多接近,其實意義都是不大的。”

“而我們這次的神光四號裝置,就是要跳過這個懸崖。”

“能跳的過去嗎?”

陳昊略微有些擔憂地問道。

葉舟哈哈一笑,回答道:

“你應該問,我們能超過那個懸崖多少米。”

“神光四號的目標可不是實現聚變反應,甚至都不是實現可自持的聚變反應,而是要實現可自持、並且穩態放電的聚變反應。”

“達成聚變反應,這是跨過了10米的懸崖,達成可自持的聚變反應,這是跳過懸崖後又往山下走了一段路,到半山腰了。”

“只有達成可自持、能穩態放電的反應,才是真正下了山,走上通天大道。”

聽到葉舟的話,陳昊感慨地嘆了口氣,開口說道:

“這種事情發生太多次了,我都有點幻覺了我總覺得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一次性做成、一次性做得最好,要不然就是失敗。”

“以前我還總覺得,那些說‘華夏不是第一就是失敗’的觀點很離譜,現在想想,我比他們還要過分。”

“不僅僅想讓我們做到第一,還得套第二一圈。”

一旁的林零聞言笑了起來,插嘴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