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線條004,先記錄下來,等一下重複測試幾次。下一張測明暗。”

葉舟從手裡的畫冊中挑選著符合要求的內容,在舉到貓咪頭頂後,年輕醫生微微皺眉回答道:

“比色彩要稍微強烈一點,但強度有限,遠遠不如線條。回到線條吧,從簡單到複雜開始,逐個測試。”

“明白。”

葉舟乾脆利落地回答道,隨著實驗的繼續,他的動作越來越嫻熟,甚至開始有時間跟年輕醫生一起去觀察顯示屏上各種曲線和資料的變化。

正如記憶流向他輸入的結果一樣,在這次的實驗中,貓的視覺反饋嚴格遵守了從線條、到明暗、再到色彩的強度順序,而對於更進一步的複雜背景下主題的反饋,則產生了梯度性的不同感知細胞和神經的反饋時延。

&ns後,視覺訊號會在頭皮的多變數反應模式中得到體現,300ms後,視覺物件的感知開始脫離前饋視覺物件資訊,依賴外部背景場景。”

“從時間矩陣上看,我們設定了視覺觸發到600ms的時間間隔點上的視覺資訊解碼監測,結果顯示,在200毫秒左右感知準確度達到峰值。”

“這跟我們前期所預測的結果基本相同,可以支撐結論了。”

年輕醫生說完之後,葉舟身旁的中年醫生點了點頭,回答道:

“那就繼續多測試幾次,如果變動在誤差範圍之內的話,就開始輸出結論吧。”

年輕醫生嗯了一聲,開始繼續專注地研究螢幕上的結果,但葉舟卻突然有些出神。

這個結論的的得出,好像有點太過於簡單了。

雖然可以解釋為在這次實驗之前他們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測試,但他總覺得,這麼複雜而精密的實驗之下,如果只能得出這兩個結論,似乎,還不是這個實驗的極限。

他認真地看著螢幕上顯示的歷史資料,雖然他並不清楚這其中的底層原理,但如果要說去分析差異和規律的話,身懷“決策者”天賦的他絕對比在場的任何一個人要強。

他嘗試著繼續更換手裡的畫冊,螢幕上的監測數值也隨之不斷變化,在反覆迴圈幾次之後,葉舟突然發現了一個規律。

每一次切換畫面時,視覺神經的感知訊號都會發生一次類似於“雙擊”的跳動。

而畫面越是複雜,訊號的跳動就越明顯。

這完全不是“三層視覺細胞”理論可以解釋的現象,因為在每一個神經區域,這樣的跳動都是同步的。

葉舟並不知道這其中的原理,於是便直接將自己的發現說了出來,聽到他的分析,兩名醫生仔細地看向螢幕,最終點了點頭。

“確實啊......葉舟說的是對的,我們之前一直把這種跳動當成了常規擾動,但是現在看來,這樣的跳動應該是有某種成因的。”

“跳動的規律性太強了......難道說,每一個神經細胞,都有兩套感知單元?”

“繼續測試,用複雜畫面測試!”

聽到醫生的話,葉舟趕緊拿起了手裡的畫冊,原本已經進行到尾聲的實驗重新開始,而這一次,他們將要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現象。

“可以確定了,同一區域的訊號跳動應該是來自於同一個神經細胞的。”

“那麼我們前期的理論可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不僅僅是細胞分層,還要考慮單個神經細胞的分層。”

“我覺得,很有可能,超複雜感知並不是由細胞叢集完成的,而就是由單個細胞完成的。”

“有沒有可能,每一個細胞中會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負責感受,一部分負責整合?還得繼續測測......”

聽著他的話,葉舟正打算要回答,但他眼前的畫面卻漸漸暗了下來。

這一階段的模擬,又結束了。

但模擬還在繼續,這讓葉舟鬆了一口氣,因為這意味著,直到現在為止,他還沒有做錯。

點選下載最好用的追書app,好多讀者用這個來朗讀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