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葉舟的遠端指導下,公格爾峰基地終於完成了最後的部署,所有人員全部到位,六鼻專案正式進入穩定運轉階段。

接下來他們要做的,就是依照圖紙和文件,一比一復刻拓撲量子計算機的原型。

這個專案組中集合了國內量子計算領域最強的力量,其中不僅包括拓撲量子計算領域的陳萍,還包括超導量子計算大牛、造出了62位元“祖沖之”號的潘建偉、朱曉波、彭承志團隊,而所有這些人,他們將要在與世隔絕的崑崙山中封閉6個月以上,以求用最快的速度,來完成這一項將會徹底改變世界的技術。

這又是一次無比緊迫的任務,但是,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

因為,視窗期實在是太短了,只要研發時間能夠縮短一個月、甚至一天,那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提前一天進行解算,在這一天內能夠獲取的資料量,幾乎可以用不可估量來形容。

壓在葉舟身上的壓力陡然增大,他是唯一一個對拓撲量子計算機具有全域性理解的人,所以,在幾乎每一步實驗上,只要遇到了理論或者實操的難點,都需要他來審視和解答。

原本規律的生活再次被打破,高強度的工作節奏重新啟動,為了那一個確定性的、無比光明的目標,所有人都將會拼盡全力。

........

距離崑崙山上千公里之外,西昌航天發射基地。

距離發射視窗還剩7小時,任務分系統檢查已經完成,低溫動力指揮員閆萬紅最後一次對測試閥門進行關閉,檢查了所有助推器燃測壓單向閥漏率,排除了所有之前發射中踩過的雷區。

華夏的航天史是一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並不是沒有犯過錯誤、也不是沒有經歷過重大損失,但每一次,航天人都從中學到了更多的經驗,而後又把這些經驗反哺到了下一次的發射中去,這樣一次一次的最佳化,才最終帶來了現在的結果。

所有操作完成之後,閆萬紅戴上了專用的降噪拾音耳機,開始圍繞火箭轉圈,他要透過聲音來判斷火箭是否存在漏氣。

在之前天通一號衛星發射的時候他們就曾經遇到過氫排口漏氣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發射工作組連夜更換了不可靠部件,但這種更換又導致了後續一系列的聯結器、插座、管線的蝴蝶效應,最終險些導致錯過發射視窗。

不過這一次,這艘我國目前為止最大的長征運載火箭工作狀態全部良好。

轉了兩圈之後,閆萬紅拿起對講機,向發射指揮部彙報道:

“火箭狀態良好,確認到達發射狀態。”

“收到,所有發射前現場檢查完成,請返回指揮部。”

“明白,返回指揮部。”

閆萬紅離開發射區域,不遠處的天空上,第一個氣象氣球已經放飛。

而此時的指揮部裡,大氣層熱屬性特徵分析正在緊張地進行中。

“各單位報告最新資料,大氣是否達到發射視窗要求?”

“達到發射視窗要求,實時監測進行中。”

“外部環境控制系統怎麼樣?”

“報告,一切正常,預計1小時候開始移除。”

“外部子系統測試準備。”

“收到,外部子系統測試準備好,動力裝置預熱準備好,隨載元件系統校準準備好。”

“準備開始撤除一級通道平臺。”

“收到,一級通道平臺撤除工序準備好,操作人員已就位。”

.......

一連串緊張而有序的口令不斷髮出,負責這次發射的01指揮員郝立神情平靜,他看著不斷彈出到總指揮大屏上的各系統準備報告,輕輕地舒了一口氣。

截至目前為止,這次意義重大的發射仍然一切順利,只要再完成最後的發射準備工序,這艘火箭就會將它所攜帶的天基鐳射反導系統的核心部件送上太空。

在那裡,火箭的載荷艙將與天宮空間站完成對接,在“問天”實驗艙外新增實驗艙,命名為“巡天”。

這個實驗艙,在後續將會承載對整個天基反導系統的指揮工作,與酒泉發射的核心戰鬥部遙相呼應,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天基反導系統。

一旁的動力系統總指揮員胡雪雯看到他的神色,有些好奇地問道:

“師傅,你不緊張嗎?”

郝立笑了笑,回答道:

“緊張是肯定緊張的,其實不只是這一次,每次火箭要上天我都會緊張。不過,做到了這個崗位上,你就必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你可以緊張,但是一定不能因為緊張而影響自己的判斷說到這裡我順便考考你,現在是發射前5小時,我們現在進入的準備工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