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點火之後就不能熄滅,上升的過程也不能中止。

此時距離探測器離開地面升空還有不到4分鐘,他必須在這4分鐘裡發現並且排除異常。

“土行孫,現在還沒有進入降落傘彈出階段,你是怎麼發現降落傘無法彈出的?”

葉舟被問得一愣,但轉瞬間,他的思路突然開啟了。

對啊。

我為什麼要按部就班地去檢查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那是在只有一次機會的情況下才需要使用的策略。

可是我現在不是在模擬器裡嗎?我只要在上升的各個時間段以此嘗試手動開啟降落傘,一直到降落傘無法開啟的時候,問題自然就會浮出水面了。

這是最可靠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畢竟,他根本不知道,這個降落傘是一開始就出了問題,還是在上升過程中才出現問題的。

想到這裡,葉舟當機立斷地放下了通話器,直接切斷了跟指揮部的遠端聯絡,隨後找到緊急控制按鈕,輸入密碼後獲取了探測器的完全控制權。

隨後,他輸入了降落傘彈出的指令。

早就預埋好的爆炸索被電流激發,探測器的部分外殼被拋去,主降落傘轟然彈出。

巨大的擾動之下,探測器徹底失去平衡,一頭撞毀在洞道之上。

葉舟滿意地回到虛空中,這至少證明了在8千米以下深度這個範圍內,降落傘的工作還是正常的。

看著結算介面上顯示的45點能量值,葉舟毫不猶豫地再次進入了模擬。

86千米,降落傘工作正常。

64千米,正常。

42千米,還是正常。

20千米,這一次,主傘沒有彈出。

找到了!

葉舟進入回放介面,開始用“結構學大師”的天賦逐幀檢視探測器的狀態。

良久之後,他終於找到了問題的關鍵。

探測器的表面早就已經被落石砸出了一個創口,表面殘餘的星塵隔熱塗層被刮掉了一小片,但因為只是區域性損傷,探測器的自檢系統並沒有發現。

而這一塊損傷區域,正好就是用作降落傘丟擲的薄弱外殼。

隨後上升過程中,發動機逸散的高溫疊加地底的溫度讓失去塗層保護的外殼發生了輕微形變,扭曲了爆炸索的排列,導致拋殼過程中爆炸索的能量沒有按照預訂設計完全向外釋放,最終破壞了降落傘的丟擲機構。

葉舟無語地看著回放,這個無比巧合的原因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

更要命的是,他好像根本沒辦法簡單地去改變這件事情。

石頭就在那兒,註定要落下。

探測器註定要被砸。

能怎麼辦?

在探測器的設計之初,其實就考慮到了這樣的情況,所以星塵塗層是留有餘量,哪怕有落石影響,對整體構造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傷。

但巧就巧在,這塊石頭直接砸在了爆炸索的上方,簡直是幾百分之一的機率都撞上了。

真的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從下降階段就要開始監控,要找出那塊落石的來源,然後透過控制下降速度來避開。

這又是一次漫長而無趣的工作。

但是,只要能活下來,就是有意義的。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