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負熱膨脹材料(第2/2頁)
章節報錯
距離地面的距離很快來到14公里,他已經身處莫霍介面之下,但潘提裡洞窟效應完全沒有對他造成任何影響,在程式的控制之下,他的每一個動作都顯得機械而精準。
探測器落入最終的洞廳,然後穩穩停下,葉舟開啟探照燈,設定好機械臂,沒有神采的視線透過螢幕尋找著目標材料的礦石,並且在發現之後立刻抓取礦石放入探測器的外在實驗艙進行分析。
光譜掃描、超聲掃描、核磁掃描、輻射檢測.......
一系列的分析動作在程式的控制下嫻熟又迅速,很快葉舟便進入了反應測試階段。
他開始控制實驗艙改變含氧量、溼度、氣壓等各種條件,並採集了礦石生成處的空氣樣本回收。
一切都進行得非常順利,葉舟也成功檢測到了氣壓對礦石性狀發生改變的具體過程,這也就是線索中材料合成條件中的那個1。
然而,在最後進行化學反應測試的時候,發生了意外。
這塊礦石與葉舟投入的氧氣劇烈反應,直接發生了爆炸,將整個探測器都捲入了火海之中。
這是因為這塊礦石中的少量雜質鈉在高溫下與氧元素髮生了燃燒反應,這一點是葉舟之前沒有想到的,不過這也恰恰解釋了為什麼這種礦石在上升之後就會發生性狀上的改變,那是因為越往洞穴上部運動,氧氣含量就越高,雜質與氧氣的反應間接影響了礦石的性狀。
這應該是其中的一種解釋。
看完回放之後,葉舟再次進入潛意識中調整了思維程式的細節,排除掉了實驗操作中注氧的部分,之後進入了新的模擬。
線索發現的30點能量值獎勵給他提供了大量的容錯空間,反覆多實驗之後,葉舟已經完成了目標材料合成條件的5個關鍵要素分析,其中確實包括氣壓、雜質、空氣成分的影響,現在只差最後一個,就可以宣告實驗成功了。
但這個條件,無論如何他都找不出來。
思維模型已經沒有了最佳化的空間,每一步都是標準化的,葉舟甚至還最佳化了效率,原本需要4小時的實驗過程,在精密的流程化操作之下,已經被壓縮到了2個半小時。
可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根本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最後的一個條件到底是什麼啊?
葉舟坐在虛空之中,撓著頭想到。
能排除的條件基本已經排除了,氣壓、空氣成分、雜質、含氧、甚至輻射.......在這個莫霍介面之下的洞窟裡,還有什麼東西是跟地面不同的嗎?
到底是什麼影響了這種礦石的生成?
明明元素組成已經都很清楚了,可是在完全真空恆溫恆壓的容器下帶回地面後,礦石的性狀還是會發生改變,這也導致這次模擬的結局一次都沒有成功過。
葉舟漫無目的地在潛意識的琴絃之海里飄蕩,時不時地用手去戳一下那條刺激精神的琴絃,這能讓他的意識更清醒一些。
等他第四次去撥動琴絃的時候,他的腦子裡突然有一道亮光閃過。
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要素被他忽略了。
是溫度。
所以,這種材料不僅耐高溫,甚至只能在高溫下存在!
葉舟的腦子裡突然冒出來一個材料學上的概念。
負熱膨脹材料。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