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所謂的酮病,很簡單,就是人體內酮類氣體過多,產生的一系列併發病症。

“這種病症,人類患病的可能性比較低,牛患病的可能性比較高。”

“主要的病理,是因為人體內糖類和脂肪代謝有障礙,所以會在人體中積累酮類氣體,比如丙酮。

“有些人,天然口氣清新,呼吸帶有芳香氣味,實際上,這就有可能是患有酮病。”“而糖尿病患者,因為體內本身就有糖類的分解代謝障礙,所以,比較容易患上酮病。”“而酮類氣體,都是易燃易爆氣體,一旦積攢過多,就有可能燃燒。

“最終,造成人體自燃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

陳言頭一次開這樣的案情分析會。

不是在分析案情,而是感覺在進行一場科普教育。

但是,這種科普真的是必不可少的。

經辦案件的所有人,根本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

甚至,有些人私下裡,都說這是鬼怪之說。

外界怎麼說,陳言不管。

可是,如果辦案的偵緝員都疑神疑鬼,那案子就不用辦下去了。

“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種可能或者假設。”

“人體自燃,還有燭芯假設,就是人體類似為蠟燭芯,脂肪在衣服的包裹下,緩慢燃燒.

“但是,這三人具體怎麼自燃的,還要我們抽絲剝繭,去探究查詢。”

“我跟大家說這麼多,意思就是,這三場案子背後,一定是有科學依據,只不過,咱們還沒有發現。’

經過陳言這麼一說,眾人情緒表現明顯不一樣。

就連張耀明都暗中送了一口氣。

這幾天,參與辦案的人員,心情壓抑,效率不高。

甚至,有一些人有牴觸情緒。

但是,張耀明沒辦法做工作啊。

這玩意怎麼做工作。

說,啊,沒事啊,自燃而已,正常現象!

大家不要有思想包袱。

說是可以說,誰信啊?

張耀明自己都不信。

當然,陳言的這種說法,他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起碼聽起來,是有可能的。

這就好辦了。

只有理論上有可能,剩下的就是實際操作。

無非就是怎麼辦到的問題。

說真的,陳言的到來,讓張耀明是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有一種千斤重擔落下肩的感覺:“陳隊,你安排,我們接下來的調查方向是什麼。

其實,自從19日發生第一起自燃案件一來,張耀明帶著丹市偵緝隊的偵緝員做了不少工作。

起碼,三人之間的基本資訊,調查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