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有第一次華山論劍,五絕在華山之巔大打出手,不就是為了爭奪《九陰真經》這一武學寶庫麼!

而有周伯通在江湖飄蕩,哪怕全真教被滅了,也有周伯通在,說不定有重建全真教的希望。

同時也暗自慚愧,方才知曉,周伯通不願回到重陽宮,除了不愛那些俗禮之外,也是看不慣後輩弟子的不堪。

唉,若非魏志閒在,恐怕全真教基業,怕是不用二十年就會毀於一旦。

經歷此事,丘處機等人也看開了,知曉全真教不僅僅是道門,也是江湖大教,必須有自己的無力護教,不然的話面對窮兇極惡的蒙古人,又如何保得全真教道統。

所幸弟子們經歷那段時間廝殺,武學修為大有長進,再加上之前隨同魏志閒前往大勝關參加英雄大宴的五十名弟子,全真教如今二代弟子也有十多位江湖一流高手,二流高手也有百位,再有魏志閒、周伯通兩位絕頂高手在,卻是比當初王重陽在世之時還要興盛許多。

他們師兄弟幾個經過商量之後,決定依山而守對抗蒙古人,不與蒙古人正面廝殺,而蒙古人要攻山,那就讓蒙古人付出慘重的代價。

反正江湖人士,平常多在山中儲存一些糧食,又有山中野獸、菌菇、野菜,在山中一年半載一點也無妨,而蒙古人又豈能守山守著一年半載的。

可以說,這一次蒙古人攻打終南山,不斷歷練了全真教弟子的武藝,也讓全真教摸出一套抵擋蒙古人的路數。

依靠大山之險,明著為江湖門派,私底下暗助義軍,擾亂蒙古人。而此時全真教各支脈,已然開始穩固各自基業,可謂是守望相助,蒙古人再想滅亡全真教根本就不可能。

再說此時黃河以北地境義軍四起,烽火燎原,蒙古人雖然從襄陽退兵,卻也是應接不暇,一時之間難以平滅義軍。如今也無力再對付全真教。

魏閒見周伯通如此,心中感慨,雖然老頑童已經有如此年紀,但是卻是赤子之心,心思純淨,難怪能在王重陽仙逝之後,依靠著自己努力,在被困桃花島期間,武學臻至絕頂之境。

等到老頑童哭好之後,說道:“志閒小道士,看你也就二十左右,如何年紀輕輕就達絕頂之境,昔日師兄說過,想達絕頂之境非四十歲不可。這麼多年來,也就只有郭靖那傻小子,吃了寶蛇之血,又習練降龍十八掌和九陰真經,得了大造化,方才在三十多歲達到絕頂之境!”

魏閒微笑道:“師叔祖有所不知,重陽祖師在古墓之中留有一寒冰玉床,又將九陰真經留在古墓密室,弟子在看重陽祖師手抄經書之中得此機緣,藉助寒冰玉床練功奇效,方才能踏入絕頂之境。”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周伯通道:“可惜師兄沒有傳下先天功,他們七子和我都不會先天功,不然的話你習練了先天功,師兄的‘中神通’名號便可由你繼承!”

魏閒淡笑,此時對於這些武學,他已經不像當初那麼有執念,如今不得動用武功,其實反而讓魏閒可以沉心讀經,去反思自身,反而隱隱有所得。

不管他之前修煉何種武學,說到底是前人之功,與他武學理念以及自身並非一致,也正是如此,其實並非完全適合他。

魏閒隱隱有一種感覺,想要打破這方天地囚籠,怕是隻有融會貫通、創出最適合自己的武學!

對於先天功,雖然王重陽以先天功成就絕頂之境,縱橫江湖,在第一次華山論劍以一敵四,讓其他人敬佩,毫無疑問是全真教的鎮派絕學。但是魏閒對先天功,卻也沒有那麼大的渴望。

能夠看到,那就看看,參考一二,開拓自己的武學思維,沒有那沒有什麼大不了。

在他看來,最珍貴的其實是道德經,是易經!天下玄門武功,源自於道經,與道家息息相關。而天下玄門,源頭就在道德經,就在易經。

越是讀易經,越是感覺其博大精深,難怪後世有人感慨,說易經是群經之首,其實還不如說已經是群經之始。

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哪怕魏閒有著開闊的視野,依舊感覺其不凡。而道德經就更不用說了,老子憑藉此經被尊稱為聖人。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