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好一塊肥肉(第2/2頁)
章節報錯
“唉,怎麼辦呢?攤到這個事,只要人沒事,累一點算什麼呢?老吳沒事,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幾個人說起來,都為老吳感到慶幸。
來的人有男有女,年齡都不大,都透著精明來。唐求和他們閒聊,原來都是收音機廠裡的,生產、質量、技術都有。只是看起來都能幹的樣子,為什麼廠子會這麼糟?
聽唐求這麼說,他們都露出無可奈何的怨氣來。
收音機廠也曾有過輝煌,但和普天下瀕臨倒閉的國企一樣,落到如此份上都是有內因和外因的。領導階層觀念僵化、歷史包袱過重是內因,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不適應是外因,再加上在改革過程中出現的腐敗或者不作為,多大的山都會被吃空。
就拿原先的劉廠長來說吧,也算兢兢業業,但是企業卻越搞越壞。可是他儘管能力有限,還是幹了二十年,為什麼?因為他聽話是那種完成組織任務不打折扣的那種。
在計劃經濟模式下,這種幹部完全是值得表揚和讚賞的,一連十幾次的“縣優秀企業家”稱號不是虛的。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初,收音機廠的效益已每況愈下。這時候上邊認為是他缺少了改革的熱情,於是換了這一任郝廠長。
剛開始的時候也大刀闊斧地做了不少動作,資產被變賣了,銀行貸款也多了,只為籌備新專案。可是新專案因為計劃不周密,還沒上馬,市場已經飽和。
後來又上馬了生產單放機的專案,又因為技術不過關,半途而廢。白白可惜了新置了兩條組裝流水線和一條波峰焊裝置,買來之後連拆封都沒有就擱置在角落了。
這種事最後的定性是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和市場經濟接軌時的陣痛,算是“交了學費”。可是學費交了這麼多,也沒見有一點長進啊?
其後又經歷了很多事,比如銷售款拿不回來、比如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比如訂單大量丟失、比如因欠款導致供應商停止原材料…硬生生把這個曾經的明星企業弄到破產的邊緣。
只可惜了跟著它的近百名職工和已經退了休的兩百多人,一下子讓他們陷入生計無著的地步。調查組不查賬不知道,原來三年前它已經嚴重資不抵債了!
要不是銀行繼續貸款給它輸血,早就破產了。
據說按照進駐的財政、稅務等工作人員的計算,除了土地、廠房、能賣廢鐵的裝置摺合的固定資產收益,賬面的現金流基本為零,和外債大致持平。
於是有人開玩笑說,可以花一塊錢盤下整個企業,只要你有這個氣魄。
縣收音機廠雖然實質上已經倒了,廠房也破舊不堪,面積不算大,差不多十畝地的樣子。
可是它的地理位置好啊。
正好處在運上縣的心臟部位座落在運河邊上。以唐求的認知,這塊地皮可是無價之寶,捂在手裡開發房地產賣個三五億的絕對不成問題,而且越晚越值錢。
當然現在哪怕最有商業眼光的人也不敢這麼想,因為運上縣的商品房還遠遠沒有開發。這個時候,南方已經有先行一步的人開始進軍商品房市場了,但在這裡還不行。
有那個錢,誰去住那個鳥窩一樣的多層樓房?自家建一處不香嗎?現在自建房卡得又很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