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距離,完全不是問題。你放心,我可以經常飛過去看你啊,而且距離可以產生美,我會越來越喜歡你的!”

唐求語重心腸地勸她放棄這個念頭。

原因是這樣的,今天早上,班主任向他們講了填志願的事。

九十年代的高考和後來改革後有巨大區別,其中之一就是填志願並不是知道成績後才填,而是先預報學校再看成績。這便有個非常大的弊端。

學生很難準確地預估到自己的成績,往往會在填志願時有兩個極端:要麼報著搏一把的目的高報,要麼為了穩妥起見低報一個學校層次。

高報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一旦落選,想退而求其次的學校是很難的,因為以第二志願錄取的分數要比以第一志願錄取的分數高,有的學校要高出30~50分。

這一風險的可能性就是可能你考了比較高的分數,但最後只能上一所並不算好的學校。

而低報的風險在於有可能會委屈了自己。試想一下,能夠上清北的分數卻去藍翔技校…

所以關於高考志願,有句話說的好:考的好不如報的好…是真的。

但是薛小鮮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以她目前的成績和狀態,除了清北比較有風險之外,其它國內任一所知名大學都有把握,並且她家人的想法是讓她上省城金陵大學,國內知名。

唐求也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他早就確定了去特區大學的。他現在的分數已經有機會,再努力一點就穩了。

只是這會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兩人天隔一方,特別考驗愛情。

薛小鮮是感性的女孩,情之所至,首先在她大腦中的就是也報特區,這樣兩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這是個極大的浪費,至少在唐求看來,國家培養你那麼多年,怎麼可以這樣墮落當然不是說特區大學不好,而是相對來講,金陵大學會讓她有更大的成就。

並且她也要冒著諸多的壓力:家人、學校…

明明一個穩穩的重點大學,非要去那麼遠、而且在目前並不算好的學校,腦袋昏了?

其實薛小鮮也害怕,因為她的媽媽可是得理不饒人的,在這種關鍵問題上,自己敢和她對著幹?

於是到唐求懷裡求助。

沒想到是這種安慰,讓她啼笑皆非。

“你經常飛過來看我?你以為你是誰啊,楊百萬嗎?就是他也不敢這麼糟蹋錢的吧!”

楊百萬是股票市場上的風雲人物,也是中國證券歷史上不可不提的一個人。他的故事被包括美國《時代雜誌》 、《新聞週刊》在內的世界各地媒體廣為報道,並在1998年被中央電視臺評為“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風雲人物”。

他是改革開放到一定時期的典型人物,時政老師提過,當時班裡許多人都以超越他為榮。

一張飛機票一千塊,楊百萬們肯定也捨不得坐,唐求卻要把它當作公交車,吹牛不上稅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