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對於影響力的要求,多少還是讓徐磊有些微詞,沒想到竟和虛擬現實技術相同。

需要達到千萬點影響力。

雖說從某種程度上講可控核聚變技術對人類的作用要大於虛擬現實,可起碼透過虛擬現實技術製造出來的虛擬頭盔不缺銷量,能夠快速成為全球熱銷產品,如此才在數月時間內完成了影響力的要求。

眼下可控核聚變也需要千萬影響力才能繼續解鎖新展品,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可能的將其運用到多個領域中。

但要知道現如今人類對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其裝置都非常巨大。

單憑這點就存在了許多侷限性。

奈何局面已經變成這樣,眼下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看來這次影響力的事情只能慢慢來了,現在先讓我看看博物館收藏的這項技術有什麼獨到之處。”

此時徐磊的思維很清晰。

無論這項技術怎麼大量獲取影響力,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要透過對技術知識的瞭解把可控核聚變裝置給製造出來,否則說什麼都會顯得蒼白。

念頭停留在這裡後,徐磊自然也沒有繼續遲疑什麼,當即伸出手指點在了資訊屏右下角的註釋上面。

驟然。

原本資訊屏上的模板資料內容消失不見。

取而代之的正是核聚變的詳細技術。

由於未來科技研究中心的副院長裴洪印,在沒有退休前正是負責廬陽科學島的人造太陽專案。

後來才交給了更年輕優秀的李承哲接手。

加上裴洪印心中一直有很強烈的執念,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可控核聚變裝置的真正問世。

所以在研究中心的時候依舊沒有研究,並且時長透過星瞳和量子計算機的能力對此項技術進行分析研究。

這使得徐磊也多少有些瞭解。

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難點在於人造超高溫。

核裂變可以自發地進行,也可受激進行,但核聚變要在超高溫超高壓條件下進行,這就是核聚變難以實現的原因。

而人造的物理環境很難實現超高壓和超高溫兼得,可要想實現核聚變,就必須製造出比太陽更極端的高溫環境。

但放眼人類認知中的全部材料,都不可能抵擋住十億度的持續高溫。

在這種情況下,物理學家提出透過巧妙構造非接觸支撐磁場,使聚變的等離子體懸浮在真空中。

從而將其約束住。

並透過控制核聚變燃料的加入速度,及每一次的加入量,使核聚變反應按一定的規模連續或有節奏地進行。

為此物理學家還提出了聚變三重積的準則。

即等離子體的溫度密度和約束時間,三者的乘積。

只有超過這一基本值,聚變體輸出的功率,才大於為驅動反應而輸入的功率。

實現可利用的能量輸出。

現今社會人們對核聚變的研究則分為兩個方向。

分別是磁場約束和慣性約束。

至於裴洪印的研究方向,正是磁場約束裝置的託卡馬克裝置。

不過隨著徐磊對資訊屏上詳細技術知識的檢視研究,臉色卻不由自主的變得凝重起來。

像是有了什麼其它發現。

不知道過去多長時間,才見徐磊終於有了新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