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整個製冷系統的外殼,其核心和超導量子晶片都要被裝在裡面。

所以它的效能也變得極為重要,若想盡可能達到徹底無噪聲不受外界因素干擾,保證桶內量子態的穩定,其材質就需要不斷實驗更換。

找出最優良的解決方案。

至於眼前這個製冷系統外殼,則是走正常渠道定製的。

將會使用在前期的實驗中。

畢竟如此精密龐大的一臺物理裝置,徐磊哪怕腦海中掌握了全部的技術知識,也不可能首次製造組裝就成功。

昨天他已經為顧三林指出了正確的研究方向,讓他帶領團隊攻克出適合當做製冷系統外殼的特殊金屬複合材料,並按照此規格重新制造外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海內外其他的量子實驗室中的量子計算機,龍湖之光的體型要更為龐大些。

等全部製造出來之後,相信會非常具備視覺衝擊力。

眼看萬事俱備,徐磊自然不會繼續耽擱時間,確定各個方面都沒有問題,當即開口回應道:“那就正式開始吧。”

話音剛落。

專案成員便紛紛按照之前分配的任務,來到了各自的工作崗位開始行動起來。

打造這臺不需要液氦輔助降溫的製冷系統。

由於龍湖之光采用的是超低溫控制晶片, 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線路分佈, 從而儘量避免熱量產生, 所以其核心相比其它燈罩似的形態禿了很多,同時也更加精密複雜。

不過這種超低溫控制晶片尚未到位,加上徐磊想要的量子晶片也需要特殊工藝生產。

短時間內還無法安裝到核心上面。

所以按照徐磊的規劃,先將製冷系統的其它結構完成。

然後趁著等晶片的時間,開發最核心重要的量子演算法。

計算機要想正常執行,就必須能隨時糾正隨機出現的小錯誤。

在量子計算機中,這種錯誤可能來自有問題的電路元件,或者量子位元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旦出現這些問題,量子位元之間的相干性就會迅速消失,因此計算時間必須要比這段時間更短才行,而如果這些隨機錯誤沒有得到糾正,量子計算的計算結果也將毫無價值可言。

量子演算法背後的數學原理很清楚,可技術卻面臨巨大挑戰。

而徐磊要做的就是戰勝這個挑戰。

雖然其中存在極大的困難,不過徐磊相信憑藉自己掌握和技術手段和星瞳的輔助,肯定能完美攻克這項難題。

——

時間抓不到摸不著。

可卻能感受。

上學時總盼望著趕緊下課,四十分鐘的時間愣是覺得度日如年。

時不時抬頭看向牆上的時鐘。

會覺得時間為何這麼慢。

但幾十天的假期,還沒怎麼玩卻發現已經過完。

尤其長大成人離開校園踏入社會後,回想自己兒時的回憶,更發現二十年不過彈指一揮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