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左營一隊集結!”

“百戰前營一隊集結!”

……

雁門關內外,一片混亂,至少在外行人看來是這樣的。

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李肆提出來的馬車戰術。

由於拖雷居然率領六千騎兵前來耀武揚威,所以省去了長途奔襲這一步驟。

於是,原計劃每輛大車坐15個人就變成了10個人。

每五輛大車屬於一個隊,一個隊五十人, 由隊正指揮。

至於接下來這戰鬥怎麼打,簡單。

敵人往前衝,五輛大車立刻調頭停下,形成弧形車陣的同時,車上的一隊戰兵則立刻下車,依託車陣組成盾陣。

當敵軍衝擊速度下降,可根據情況進攻和防守。

雖然這樣一來, 會被敵軍騎兵切割包圍, 形成各自為戰的局面。

可實際上問題並不大。

因為所有步兵都可以坐車,那麼每個人都可以穿理論上能穿上的盔甲,最差都是鱗甲,或者鎖子甲+皮甲。

也同樣不需要步行,一個五十人的隊伍,至少會攜帶三十面塔盾,二十支長矛,以及各式武器。

配合車陣,那就是一座座小型堡壘。

戰鬥力最強的百戰左營,會走在最前面,他們本身就相當於5級兵,穿最重的甲,拿最重的盾。

不止如此,李肆直接把他的冠軍劍士給藏在其中, 只要敵軍敢衝進來, 衝擊速度在盾陣堡壘的阻礙下放緩,就該是他們瘋狂輸出的時刻。

緊隨著百戰左營的, 就是趙小二的射聲左營, 一共四百人, 也是分成八個隊,由隊正指揮,不看大軍團作戰,就以五十人隊為單位,哪裡有敵人就射哪裡。

而且所有的神臂弩手也和重灌步兵一樣,都穿著重甲,除了沒有塔盾的配置,餘下的巨斧,狼牙棒,開山大砍刀什麼的應有盡有。

到了第三個梯隊,才是徐暢,孫誠率領的百戰後營,一共八百人,分成16個隊,也是重盾,長槍的組合,不怕被分割,不怕被放風箏,不怕各自為戰。

然後就是第四個梯隊,由趙山率領的百戰前營,一共六百人,分成12個隊,由於全都是2級兵,戰鬥力最弱,盾陣也玩不好,怎麼辦?

全員長槍,坐著車,有前面三個梯隊的烏龜殼遲滯,分割,分散敵軍騎兵,他們的壓力會最小,也有足夠的時間組成長槍陣。

而長槍陣後面,才是新招募的500名神臂弩手,他們的任務就是,一旦長槍陣形成,就依託長槍陣,站在馬車上自由攢射。

至於最後,是李肆,親衛營,驃騎營,而李昕等五十名重灌虎豹騎,就藏在這幾百名驃騎騎兵裡。

還有四十名夜不收在兩翼。

這一次他們不必遮蔽戰場,只需要配合虎豹騎,配合驃騎營衝擊就行了。

重騎衝鋒,弓騎遮蔽。

以上,便是李肆的戰術打法,或許其中必有破綻,但他卻仍然自信。

因為大燕邊軍的戰法體系就是擅長小隊模式,五十人為一隊,一隊為一個整體,縱觀董二呆他們這些邊軍老卒的戰法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