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關於“新生命”的討論(第1/2頁)
章節報錯
時間:公元54202年,除夕夜。
地點:公司地球層階,STR56電子生物科技大學、廣域神經構架學院。
研究人員:林賽·羅伯特·達爾文,萬·布林墨什,以及量子神經光譜研究系各位導師和科研人員。
研究問題:在將一個碳基生命“X”的完整精神意識,進行傳輸至能夠承載精神意識的矽基結構之後,碳基和矽基的共生體——智械人類,是否能夠被認為是意識傳輸之前的“X”本人。
研究報告:
在為期2881年的長期跟蹤調查之後,我們首先獲得了一個結論——
人類的精神意識是獨特的,任何“上傳”或是“下載”意識的行為都會導致這一“獨特”的結構被破壞,並進一步導致精神意識無法達到“上傳”和“下載”之前的完整性。
也就是說,當一個碳基生命“X”的精神意識,發生了“上傳”和“下載”的行為之後,“X”僅僅變成了和“X”十分相似的人——
他可能是Y,可能是Z,也可能是其他什麼人。
但絕非X本人。
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從腦器官的方面來看,人類的精神意識是腦的功能,腦是人類的精神活動器官——從這方面來看,精神意識是由【腦】產生的。
從基因層面來看——基因決定了我們的身體和精神特徵——外表、行為、思維和情緒等等方面,基因幾乎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我們產生精神意識的過程中,基因調整著我們的記憶、學習和認知功能——這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意識和思考。
從生命的外部環境來看,文化、社會環境、語言、道德觀、意識形態、邏輯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等……以及最重要的教育,這些同樣影響到一個人的精神意識。
除了這些,還有許許多多的條件,會對人類的精神意識產生影響。
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人會產生的精神意識】,非常複雜,且受到許許多多方面的條件影響。
如果我們將影響精神意識的一切條件設定為變數,這些變數的數量會非常龐大。
如果僅僅是龐大的變數,我們尚且能夠將這些變數透過計算得出一個結論——得出一個具體的行為。
但問題在於,這些變數的邊界非常模糊——我們無法確定某個變數的出現,是否會對人的精神意識造成影響。
舉個例子:
一個人看到了一隻鳥,他可能不會對“鳥”這個形象產生想法,也有可能會對“鳥”的形象產生想法,這個想法的具體情況,是由這個人此時此刻的狀態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