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火龍翻騰人海枯(第1/2頁)
章節報錯
如吳副都統制之願。
金國以左都監赫舍哩約赫德為帥,統軍兩萬,號稱五萬,來奪泗州。
聽到“赫舍哩約赫德”,吳浩先放下了一小半的心,此君為布薩安貞(即“駙馬阿哈”,本書已出場過不止一次了)麾下頭號大將,自然不是不知兵的,但化湖陂之役(李全之成名作,還記得嗎),金軍的主將,便是此君,哼哼,李全打敗得,老子打敗不得?
事實證明,吳浩的放心,不算輕敵,“盱泗大捷”之後,繼有“通青大捷”。
“通”指通海鎮,“青”指青陽鎮,此二鎮之間的蘄水,到了冬季,完全斷流,河床板結,可以行軍,詳情見第七十五章《預設戰場》。
事實上,完顏文通團滅,對於金國,頗為震撼,赫舍哩約赫德的部署,還是很小心的:
先多派探馬,確定一線的宋軍,於臨淮據守,臨淮至虹縣之間,沒有宋軍出沒。
實際進軍的時候,前鋒先出,達到臨淮之後,並未著急同宋軍交鋒,而是安營紮寨,掘壕自固,同宋軍形成對峙,等待主力的到來。
前鋒和主力之間,偵騎不斷,再次確認,這段路上,沒有任何宋軍——沒有偵騎,更沒有伏兵。
畢竟,蘄水斷流河段兩岸,枯黃蘆葦密佈,既要防埋伏,更要防火攻,赫舍哩約赫德非不知兵,這一層,不能不知。
但小心來、小心去,還是沒躲過一個“火”字。
金軍的馬軍、輜重走河堤,步軍在通海鎮下河,走河床,部隊前後迤邐十餘里。
待金軍最後頭一個士兵也被蘆葦叢遮住了身影,扮成普通農人的神武軍縱火小分隊現身了。
是日大風,風向西北,火頭一起,不多時,兩岸便一片烈焰,由北而南,一路延燒了過去,不過一刻鐘,便追上了金軍。
若從半空俯視,兩條火龍夾著一條河床,黑煙吞吐,翻翻滾滾,直撲金軍的隊尾。
本來,起火點距金軍隊尾,尚有一段距離,風向和金軍行軍的方向,又是同向,理論上,金軍跑步前進(小跑即可),火頭是追不上的;但是,這需要整支隊伍,由頭至尾,同時行動,金軍隊伍迤邐十餘里長,河道也不是筆直的,沒有對講機、手機等現代化通訊手段,單用吼的,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後頭的人,已喊起來、跑起來了,前頭的人,還懵然不覺。
後頭的人,只能從側旁越過前頭的人,隊伍很快散亂起來;初初之時,因為河道寬闊,後頭的人,還有空間,但後頭的人既越過了前頭的人,前頭的人就變成了後頭的人,後頭的人再“前越”,如此反覆,不多時,整個河道,便都是人了,而兩岸火勢最旺,又將兩側的人向中間壓迫,於是,人擠人,人推人,人踩人——
欸,長江後浪推前浪,然推不動啊,於是,後浪、前浪,一併撲街在沙灘上。
隊伍前半部的,只看見濃煙蔽日,只聽見驚呼叫喊,一切有如土崩,卻根本不曉得發生了什麼?
不多久,“人浪”湧到,整支隊伍,便都亂作了一團。
軍事史上,“通青之役”是非常特別的一次戰役,失敗的一方,損失極其慘重,“通、青之間,滿目焦屍,綿延十餘里”;勝利的一方,卻由始至終,一箭未發。
“盱泗之役”,到底還射了幾支火箭,“通青之役”,沒有“箭”,只剩個“火”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