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硬核功勞(第2/2頁)
章節報錯
李全無可奈何,只好咬牙切齒:囚攘的,待老爺打山東凱旋迴來,好生泡製你!
不過,李全一部,兵力超過二萬,也不算少了,當然也不能“盡起”,楚州還得留幾千看家,實際出兵,匯合趙拱所帶,攏共一萬七八千,對外號稱五萬,渡淮進入金國山東境內。
李全、趙拱二人,都頗擅營造聲勢,山東方面,包括嚴實在內,真有宋欲“大舉恢復”的感覺,於是,李全、趙拱北進,嚴實出青崖崮南下,彼此對進,皆兵分數路,場面轟轟烈烈,山東州縣,紛紛響應。
李全、趙拱和嚴實會於兗州泗水之濱,聯署上表,“太行之東,魏、博、恩、德、懷、衛、開、相,皆受節制”,“舉七十城之全齊,歸三百年之舊主”。
這道奏疏,基本屬於忽悠,李、趙、嚴一番折騰,聲勢似乎不小,但實際有效控制區域,其實很有限,那些“紛紛響應”的,也不是真控制了自己所在的州縣,有的人不過是一鄉之土豪,連州城、縣城都沒進去,但只要有人“響應”,其所在州縣,便被歸入“受節制”。
本來,忽悠只該忽悠上峰、忽悠別人的,但有時候,忽悠的過了,連自己都會信,趙拱就異常興奮,對李全說,“將軍提兵渡河,不用而歸,非示武也!今乘勝取東平,可乎?”
意思是,形勢既一片大好,咱們順風縱火,去打東平罷!打下東平,那才是硬核功勞呢!
何以如是說?
東平府,既是金的山東行省駐所,也是金在山東的少數實控地盤之一。
行省就是“行尚書省(權責)”,金為集中力量,統一指揮,以對付蒙古,在全國設定幾大行省,其中,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合為山東行省,駐節東平府。
何以選擇東平府為行省駐所呢?
看輿圖,縱,即南北向,東平府位於山東地區之中央;橫,即東西向,東平府位於山東地區最西端,西接大名府路,也即接壤河北,而此時,河北已經失陷於蒙古。
百年前,杜充那個王八蛋掘開黃河,黃河分別奪濟、奪淮入海,奪淮一支不贅述,奪濟的一支,在山東西路的濟州折而向北,穿過東平府,一路東北向,最終在山東東路的濱州入海。
東平府以北的黃河,叫做北清河。
就如南宋依靠長江天險抵禦金,南遷之後的金,賴以抵禦蒙古的,是黃河天險,其中最關鍵的節點是潼關——洛陽,這是西路;僅次於潼關——洛陽的,就是東平府了,這是東路。
雖然,奪濟入海的,只能說是黃河的岔流,東平府南距黃河主河道,還有一段距離,但在東路,蒙古若拿不下東平府,就無法南下,也就無法渡過黃河,東平府,可算是黃河之“藩籬”。
即是說,以東平府為行省駐所的最大意義,不在輻射山東,而在扼控蒙古南下的通路。
東平府若失陷於宋,那真叫在金的前胸(面向蒙古)插上一把刀子了。
所以,硬核功勞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