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心裡“咯噔”一下。

怎麼?一間“御坊”,居然是上乘宗的產業?

他隨即自我糾正:“春秋坊”年已近百,上乘宗南下過江的時日,只怕還沒有“春秋坊”的年紀長,因此,“春秋坊”未必是上乘宗的產業,但其東主,卻必定是上乘宗的教徒。

邪教蠱惑人心,不稀奇。

之前,吳浩替上乘宗設身處地,總覺得有一難題不可解——

臨安城的建築,鱗次櫛比,火借風勢,可以蔓延全城,但有一處他們燒不著,這就是通稱“大內”的皇宮。

大內是城中城,宮垣是城牆的格局,既高且厚,再繞以一條充作護城河的筒子河,城中火勢再大,也燒不進去啊。

而皇帝應該是上乘宗最重要的攻擊物件,皇帝還在,另立天子,純屬造逆,蠱惑人心的效用,大打折扣了。

現在,吳浩曉得上乘宗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了。

直接進大內裡頭放火!

如是,單有間有資格供奉大內的油坊還不夠,大內之內,還得有內應——

春秋坊負責將猛火油運進大內,內應負責舉火。

這個內應,自然是對口部門的負責人,某個有些臉面地位的宦官。

邪教蠱惑人心啊。

宦者,一向是最容易被宗教洗腦的一類人。

大內之內,哪個部門負責燈油燭火?

這個老子倒不曉得,不過,不緊要,很快就會曉得的了。

上一回,吳浩一進候潮門,就往北走,很快就將大內留在了身後,愈走離大內愈遠,對其關注不夠,這一回,他發現,這個大內,就其同整個臨安城的地理關係而言,委實別緻。

大內在臨安城的南端,且偏東。

這是極罕見的格局。

中國古代的都城,皇宮有在城中心的,有在城北的,而不管在城中心還是城北,一定位居城市中軸線,像南宋這樣,大內非但在都城南端,還往一邊兒偏,真正絕無僅有。

之所以出現這樣“別緻”的格局,同臨安城建築之所以超密度,原因其實是一樣的。

臨安本非都城,皇帝搬進來後,發現城中心也好、城北也好,都沒有給他蓋房子的地方了,也就城市的南端——彼時,應是臨安最偏僻、最荒涼的地段——還有足夠的空間,於是,只好往彼處安家落戶了。

臨安的南端,是個西高東低的地理——西部是鳳凰山,那,俺總不能把家安在山裡罷?只好往東偏一偏了。

再者說了,臨安的格局,本也不是方方正正的,南北狹長,歪歪扭扭,像只大腰子似的,無所謂中軸線不中軸線啦。

饒是如此,大內的一半——西半部,還是安在了鳳凰山東麓上,往好裡說,就是俺家“極山水之勝”啦。

大內南垣至臨安南城牆之間,是御馬營。

失去燕雲十六州,宋朝本就缺馬,南遷之後,缺的更加利害,馬政,軍國第一等要務也。

臨安城內,寸土尺金,偌大一片地界,趙管家自己不住,也不拿來開發房地產,而是用來養馬——還就養在自己家旁邊兒,可見對於馬政之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