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叔侄,再對視一眼。

皇后楊氏,閨名桂枝,美貌而強勢,將老公拿捏的死死的,當初,今上立後時,韓侂冑不支援立彼時還是貴妃的楊桂枝為後,楊桂枝對韓侂冑恨入骨髓,開禧北伐失敗,史彌遠欲對韓侂冑發難,輾轉聯絡上皇后,楊、史一拍即合,密切協作,終於殺掉了韓侂冑。

某種意義上,皇后算是史彌遠的政治盟友;坊間甚至有傳聞,皇后同史彌遠,在男女關係上,頗有些不清不楚。

史彌遠慢吞吞的,“嗯,也是。”頓一頓,“如是,這件事,大約得再勞煩楊次山了。”

史嵩之怕吳浩不曉得“楊次山”為何許人,加以解說,“丞相所言,皇后兄長也。”

吳浩表示恍然大悟,“哦!”

心說,請皇后敲皇帝的邊鼓,要透過皇后的兄長才能達意於皇后,可見,史彌遠雖當朝一人,但要見皇后一面,還是不大容易的,所謂“不清不楚”,純屬民間不曉得宮廷規矩,胡亂想象而來。

再者說了,老子才是主角,就同皇后“不清不楚”,不也該老子負其責、擔其勞嗎?

等等,等等。

這位楊皇后,雖然以美貌著稱,但今年多大啦?

怕不有……五十了罷?

呸,呸!

吳浩,你特麼胡思亂想啥呢!

這邊廂,吳浩胡思亂想,那邊廂,史彌遠微微出神。

過了片刻,輕輕嘆一口氣,“若皇后的‘邊鼓’,還是不夠響呢?”

這個“不夠響”,有兩層含義:一是皇帝不聽皇后的話;一是皇后不聽史彌遠的話,不肯在這件事情上出力。

皇后不出力,並不奇怪。

皇后同史彌遠聯手幹掉韓侂冑,是因為她恨韓侂冑;可是,她並不恨祁國公這個庶子呀?沒聽說祁國公對皇后不禮貌啥的呀?

不論換誰做皇子——不論誰繼承皇位,楊桂枝都是皇太后,有啥區別?憑啥要花偌許大氣力,為史彌遠火中取栗?

“回恩相,”吳浩慢吞吞的說道,“如是,依卑職的淺見,就該儘快替沂王立嗣了。”

祁國公既然做了皇子,沂王嗣子的位子便空出來了;而坐上這個位子的,便是皇子之後的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史氏叔侄都聽出了吳浩的言下之意——

所謂“為沂王立嗣”,就是尋找合適人選,隨時準備著,取祁國公而代之!

至於取而代之的方式方法,那是另一個問題。

史彌遠不說話,過了片刻,深深點頭。

史嵩之則說道,“這個沂王嗣子的人選,可得好好的挑一挑!可不能一不小心,又挑一個貴誠郎君出來!”

祁國公賜名“竑”,原名“貴誠”。

吳浩心說,你們儘管“好好挑”,但俺以為,你們找不到比俺夾袋裡的那個人更合適的人選了。

當然,現在還不是將那個人掏出夾袋的合適時機。

且走著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