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風流去處銷金窩(第1/2頁)
章節報錯
“格局”看過了,辦第二件正事——關於趙與莒的。
都稅務(差不多相當於稅務總局吧)前,貓兒橋下,有一家叫做“清風作”的扇子鋪,是吳家的本錢,吳浩交代給掌櫃這樣一件差使:
自己有個朋友,這個朋友,有個遠房親戚,家中的大郎,到臨安求學,同時,因為家境貧寒,希望在城裡找一份合適的工作,那個,勤工儉學(非原話,不過,大致就是這個意思了)。
介個忙,就靠老楊你來幫了,替他尋一間靠譜的商家,在櫃上或賬房裡幫幫忙啥的,薪水嘛,多少不拘,就不給,也沒啥關係,咱給他開支!可是,對外人,可不能說不給薪水哦!更不能說咱給他開支哦!
老楊連連點頭,心說,東主這是怕那位朋友臉上不好看罷?
但也有點奇怪:既如此,直接擺在“清風作”就是了,何必兜這樣一個圈子?
吳浩還叮囑:對“靠譜的商家”也好,對別的啥人也好,但凡有打聽這位趙小郎君來歷的,你就說是你自己的朋友託的你,或是你親戚的朋友,朋友的朋友,諸如此類,咋說都行,這個“朋友”,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也隨你說,反正,別往我身上扯就是了!
老楊答應了,雖不解,但也沒想太多,只是嘀咕,東主如此撇清,這個“朋友”,怕不是個小娘子罷?
吳浩的計劃:趙與莒在“靠譜的商家”做個十天八天,便辭職不幹,從此“大隱隱於市”。
趙與莒久不登雲門寺、遠岫觀之門,智果自然會向吳知古探問,吳知古只說趙與莒赴臨安求學,至於找到了合適的老師沒有,還不清楚。
趙與莒住在外祖父全保長家,十家一保,五保一大保,全保長是個“大保長”,但負責的“片區”,無關雲門寺,彼此沒有直接的交集,智果若跑去全家打聽,就太奇怪了。
就算拐彎抹角的問到了,全家頂多回覆個“好老師不好找、束脩太貴、臨安米珠薪桂,只好先打打工了”啥的,若上乘宗有本事找到“靠譜的商家”,一問,對曰,“哦,你問小趙啊,早就不在俺們這裡做嘍。”
至於趙小郎君住哪兒,誰知道呀?
如是,上乘宗就算有所懷疑,也無法確定,趙與莒是躲他們躲到臨安去的?時間略長,這條線,自然就斷了,就算他們還想以宗室子為號召,也只能另請高明瞭。
過了貓兒橋,就是御道,御道對過,絲竹之聲,隱隱傳來,正是大瓦子,臨安城第一個風流銷金去處。
楊奎伸長了脖子,一臉垂涎,朱榮瀟灑的多,但也是副張望的樣子,吳浩笑道,“如何?有相好的?”
朱榮笑道,“不瞞哥哥,還真有一個,不過,不算‘相好’,只能算是‘故人’。”略一頓,“是個唱雜劇的,叫做丁都兒,算得上色藝雙絕。”
說明一下,宋雜劇還未像元雜劇那樣,不同劇種分門別類,還是一種“混合型”劇種,即是說,歌唱、說白、舞蹈、武技乃至雜耍,集於一人之身。
吳浩手中摺扇一攏,向前一指,“既如此,走,敘敘舊去!”
大瓦子佔地甚廣,各色勾欄,有百數十家之多,一入其中,活色生香,五蘊俱迷,吳浩心說,目下雖是白晝,但老子算是進了夜總會啦。
兜來轉去,到了地界,抬頭一看,門首支起一個“瓊林枝”的招牌,另掛著許多金字帳額,旗杆吊著等身靠背——這是兩宋勾欄的標準造型。
進了金蓮棚,朱榮笑道,“哥哥稍待,我去後頭打個轉兒。”
吳浩一笑,“好,你且去敘舊!”
朱榮去後,吳浩觀察棚內,見入座的人士已經不少,不過,第一排卻只有一個入座的,他有些奇怪,第一排最近芳澤,自然是最好的位置,咋只有一個人入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