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出去買點東西,準備晚飯吧!”

“嗯,等我換件衣服。”顧謠情快步回了臥室。

蘇書便撥出了香奈兒方面的電話。

“喂,聽說你們想換代言人?”蘇書開門見山地笑道。

“沒……沒有的事。”對方連忙否認了。

江述的態度已經擺出來了,他們也不想和江述在這件事上鬧矛盾。

“其實我覺得可以換謠情,但是得加錢。”

“呃……加錢是肯定的,但是……江先生不同意的話……”

“沒事兒,我和謠情已經說好了,你們直接去和江述談吧!”

“好的,明白了。”

“拜拜。”

書房裡。

江述在準備新電影。

他選擇電影的最基本的條件,只有兩個。

一是觀眾喜歡,總體口碑好。

二是自己喜歡。

有的電影觀眾喜歡,但他無感,他就不太想拍。

如果是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又如何能把它做好呢!

滿足這兩個基本條件後,才會有其他細分的情況。

比如製作週期,經費預算,首要目標是票房還是口碑,等等許多因素,都會將選擇的範圍逐漸縮小。

江述選擇的這部電影,就是那部自己挺喜歡,大部分影迷也喜歡,但也有一部分觀眾覺得它沒那麼好的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

這部電影上映於1994年,當年票房只有2800多萬美元,片方是虧麻了。

現在已經過去了接近三十年。

如果導演知道這部電影多年以後在全世界會有許多影迷喜歡,但票房也會遭遇滑鐵盧。

倘若讓導演帶著這些資訊重新回到過去,他還會願意拍這部電影嗎?

肯定會的。

原因非常簡單,不說理想主義者的那些空話。

其實這部電影后續的錄影帶各種版權,讓它還是賺錢了的。

既然賺錢了,影迷又非常喜歡,那也沒有不拍的理由。

&nbd雙榜評分第一的電影,說大部分影迷喜歡它,肯定也沒問題。

在一眾經典國際影片中,這部電影總體上也算是小成本了。

只要沒有特效,可能都算小成本。

如果是在國內,就憑主角非法越獄逃之夭夭這一點,就政治不正確了,肯定很難過審。

體制內的監獄長是個大貪官,也不太好。

在國內拍攝想過審,最後男主就算越獄了,也得被抓回來,或者自己回來自首。